第四十三章 果实和分化(2/3)
异才”,把他推荐给蒋介石。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授意一班亲信成立黄埔系的法西斯帮会组织,于是,胡宗南、贺衷寒、曾扩情、康泽、邓文仪、周复、戴笠、滕杰、酆悌等组织了蓝衣社,胡宗南和戴笠都成为蒋介石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1938年8月,蒋介石成立了特务组织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戴笠以副局长负全责。
由此,戴笠亦成为蒋介石身边的大红人,与陈诚、胡宗南并称为蒋介石门下的“三鼎甲”。
那时,国民党军队包括蒋介石嫡系部队的将领,提起军统和戴笠,无不谈虎色变。唯独胡宗南,因对戴笠有提携举荐之恩,戴笠对他只是隐恶扬善,处处吹捧,这也促使蒋介石对胡宗南愈益宠信。
由于胡宗南坐大一方,自成派系,常与陈诚在蒋介石面前争宠而弄得积怨很深。
194年,胡宗南就联合戴笠、贺衷寒、邓文仪等黄埔系干将,迫使蒋介石把陈诚的政治部部长、三青团中央记长两个全国性的要职让出,由张治中继任,使陈诚受到一次不小的打击。
1944年4月,蒋介石重划战区,陈诚争得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胡宗南由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由陈诚节制,这对胡宗南来说,也是沉重一击。
不过,在陈诚上任之前,胡宗南秘密召开军师长会议,商议拒陈策略,自己则上华山“养病”。陈诚到西安后,对胡宗南的部队根本指挥不动。7月,蒋介石又改任陈诚为军政部部长,将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汤恩伯是老蒋的另一系力量,原名克勤,浙江武义人,1899年生。192年毕业于杭州体专后,不务正业。
蒋介石的心腹爱将陈诚、胡宗南、戴笠等都是黄埔军校师生,以杂牌军而成为蒋介石嫡系亲信的极少,而汤恩伯就是其中一个。
1921年春,汤恩伯伴随同乡富商童乐勋赴日本留学。1922年3月入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后考入士官学校,1925年因经济拮据回国,后得浙军师长陈仪资助,得以再赴日完成学业。
1927年回国,在陈仪部任职,时陈仪已依附蒋介石,经陈仪举荐,汤恩伯也一步步投靠蒋介石,历任教导二师第一旅旅长、第八十九师师长、第十纵队指挥官、第十三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汤恩伯率部北上作战,出任第二十军团军团长、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这第三十一集团军是汤恩伯军事集团的骨干和核心。
194年,国民党设立鲁苏豫皖四省边区总部,汤恩伯兼任总司令。此后几年间,汤恩伯没有指挥部队和日军打过一仗,而是盘据四省边区,极力扩充实力,横征暴敛,拥兵称王。
汤恩伯不是黄埔军校出身,但他深知黄埔系即蒋系,因此他以黄埔系统奠定自己的人事基础,大量任用黄埔生,他手下的重要将领张雪中、陈大庆、关麟征、王仲廉、马励武等都出身于黄埔军校。
不久,他便拥有第十五、第十九、第二十八、第三十一、第四十五共五个集团军,此外,还掌握了贺粹之第十二军、刘昌义暂十五军,顾锡九暂九军、李仙洲第九十二军,王毓文第九十七军,以及骑二军。除上述正规军,他又以陈又新为总指挥,将四省边区游杂部队编成八十多纵队,总兵力号称四十万之众。
于是,汤恩伯踌躇满志,自封为“中原王”,成为继陈诚、胡宗南之后蒋介石的三张红牌之一。
汤恩伯当上“中原王”以后,目空一切,对辖区内的中下级官员随意撤换甚至杀害,位居河南省席的李培基、山东省主席的牟中珩、以及先后任江苏省主席的王懋功、韩德勤,也得看他的颜色行事。194年冬,蒋介石及何应钦的亲信蒋鼎文到洛阳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做了汤恩伯的顶头上司,汤恩伯根本不把他放在眼内,两人一直明争暗头斗至1944年,汤恩伯最终占了上风。
此外,汤恩伯盘踞中原四省边区,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人们称之为“汤灾”,与当时发生的水灾、旱灾、蝗灾并称“水、旱、蝗、汤”四大灾害。他因杀人如麻,又有“汤屠夫”之浑名。
1944年4月,日军为打通从北平到南洋的大陆交通线,发动了豫湘桂战役,首先进攻中原,发动了中原战役。
当时,汤恩伯和蒋鼎文之间仍在争权夺利,致使中原战役开始不到十天,蒋鼎文、汤恩伯掌握的四、五十万大军便一败涂地。蒋介石异常气怒,将两人撤职,由陈诚接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这些派系中,争斗不断,暗手不停。
何应钦这些年来如果说捞钱,是军中第一人,许多阵亡将士的大批抚恤金直接落入了地方指挥官的腰包,而应征的士兵却在挨饿。
抗战的后几年尤为明显,特别是有了美援之后,把持着军政部的何应钦大捞特捞。
行政院长兼财政部长孔祥熙又代表着另一个派系,即强大的宋氏家族。
他娶了蒋夫人那位专横的姐姐宋蔼龄,便自然而然地成了一位有权有势的人物,他为人圆滑,戴着眼镜,蓄着短短的八字胡,他精于为自己聚财,也同样精于毁坏国家的财政。
也许他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与生俱来的家世,他是孔子第七十五代直系后代。
怀特和雅各比引用了孔祥熙一位朋友所说的话,他说:有关孔祥熙的议论有百分之九十是假的,但他补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