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辽朝的最后一股清流(1/3)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深夜迎面刮来的秋风让旁边的士兵忍不住打了一个寒颤,但望着旁边那个弯曲的背影,他连忙恢复了刚才的失态,前面的那人,站在那里已经许久没有发过一言了,他想上去劝解一番,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词语和理由,最后他从里间找来一件披风,披在了那人的身上。
站立于船头的萧兀纳有苦说不出,看着与自己朝夕相伴的城市,不禁老泪纵横,这本可以提前防备的战局,就因为皇帝老儿的不听劝,就这么悲惨的收场,自己的亲孙子萧移敌蹇,辽使耶律谢石,海州刺使高仙寿,防御使大药师奴和多名守城的辽兵,将生命结束在了河对岸,而唯一活下来的自己,连给他们收尸的机会都没有,就这么灰溜溜的逃走了。
萧兀纳,又名挞不也,字特免,他的祖先曾任西南面拽剌。说起来他与皇族还是同出一部,他所在的六院部与皇族都是由原来的迭剌部分出来的。出身官宦世家的萧兀纳自幼聪明,在父亲的教导下习读汉文书。6岁时能吟诗作赋,备受父亲的喜欢。作为草原民族的后代,兀纳也习骑射。同龄的伙伴举行射箭比赛,萧兀纳必是每发每中,因而获得“神射手”的称号。萧兀纳身材魁伟,简朴庄重,谦逊有礼,并不像其他官宦子弟一样自恃家庭的权势而骄奢横蛮,认识的人都对他称赞不已.
历史的车轮不停地飞转,至辽朝世宗时,他在位期间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使辽朝实现了由部族联盟向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转变。穆宗即位后,放弃了世宗南征的计划,集中力量巩固国内的统治秩序,辽朝才真正迈步走向兴盛。景宗至圣宗期间,由于与卫朝达成了著名的“澶渊之盟”,辽朝进入了长久的和平时期,国内稳定,经济繁荣,达到了鼎盛状态。但好景不长,兴宗在位时,辽朝开始走下坡路,进入多事之秋。到辽朝第八代皇帝道宗时期,统治集团穷奢极侈,宗派林立,争权夺利,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辽朝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萧兀纳正是在此时登上了辽朝的政治舞台。
清宁初年,萧兀纳的哥哥萧图独入朝拜见道宗皇帝,道宗向他询问族人中可有任用之人,萧图独毫不犹豫地推荐了自己的弟弟萧兀纳。道宗召萧兀纳入朝,皇上问他何以治国,兀纳回答‘以汉儒学治国,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仁治’,这与道宗的想法不谋而合,令他十分满意,任其为补祗侯郎官。从此,萧兀纳开始了他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政治生涯。
萧兀纳入朝时,朝廷内阴云密布。自从发生皇亲耶律重元之乱后,道宗皇帝时刻担心有人谋取帝位,对至亲也满腹疑心,连最亲近的皇后和太子也在怀疑之列,而在平定叛乱中立功的耶律乙辛却获得道宗的充分信任。
耶律重元之乱:其实耶律重元并不是最初的发动者,他完全是被他野心勃勃的儿子耶律涅鲁古和一群心怀不满的贵族拥戴为名义上的领袖而被卷入了这次阴谋,他的儿子很早就被任命为知南院枢密事,这里面还有圣宗的孙子耶律贴不和圣宗与钦哀后的女儿严母瑾当时的丈夫知北院枢密事萧胡睹。
耶律涅鲁古抓住初秋皇帝到中京道西南的太子山(今承德附近)去行猎的机会,率领一支由弓弩手组成的军队去伏击皇帝与他的营帐,被皇太后在耶律重元安插的一个探子提前发出了警告,但皇帝却完全不相信有这一回事,直到双方在营帐周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遭遇战之后,皇帝受伤后才相信了这一切,他的皇太后指挥部分卫队进行了反击,也许当时的道宗命不该绝,耶律涅鲁古居然在最初的进攻中被一支流箭射死了,群龙无首之下,仓皇逃窜。被逼上梁山的耶律重元也许是被这让他陷入毁灭的局势深感痛苦,他其实也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他就这样在向北逃窜的荒野中自杀了,萧胡睹负伤后也在逃亡的途中投水而死,这一出闹剧却直接让道宗皇帝‘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变得极其多疑,导致了后来匪夷所思的‘十香词’冤案。
清宁九年,耶律乙辛被拜为北枢密使,进封魏王,赐“匡时诩圣竭忠平乱功臣”称号;成雍五年,又加“守太师”衔,同时道宗诏令耶律乙辛可随意参与四方的军旅之事,不受限制。道宗对耶律乙辛倍加宠爱,不断给他升官,刺激了耶律乙辛的权力野心。受封赏之后的耶律乙辛更加胆大妄为,手越伸越长。大康元年元月,道宗诏皇太子总领朝政。耶律乙辛发现皇太子聪慧过人,年轻有为,是他专权道路上的阻碍,而他自己势单力薄,难以除去这一心头大患,于是图谋借他人之力来除掉太子。他把眼光移向了一贯宠信他的道宗,终于借道宗之手,导演了一出道宗间接杀妻灭子的悲剧,使辽朝大伤元气。
当时的皇后,是一位非常有教养和受过良好教育的才女、诗人与音乐家,遭到一名宫廷奴婢和一名教坊小官的诬告,说她与侍从左右的伶官赵惟一**。耶律乙辛将这一诽谤上告皇帝,虽然赵惟一甚至在严刑之下也坚决否认这一指控,但耶律乙辛与他的盟友、博学的汉人学者张孝杰捏造了一些据说是皇后写给赵惟一的情诗作为证据。就因为这一首‘十香词’,赵与他的全族被处死,皇后也被赐喝了毒酒,她的尸体仅仅用草席裹着送回了娘家,当众以示羞辱,这件事情给太子精神上很大的打击。
十香词原文如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