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镇北军(1/2)
北魏三面临敌,长城以北是匈奴,大江以南是南梁,黄河和太行山隔着西楚。
镇北军矗立在长城以南,抵御虎视眈眈的匈奴骑兵,大将军宋君毅坐镇军中,已经固守长城整整十四年有余。
其他两大边军连年向朝廷伸手要粮草和银钱,无形之中拖累了朝廷,特别户部,每到秋冬时节,便有无数奏折如同雪花一般纷纷投入军机处。
奏折上无非是直接或者间接哭诉,我户部穷得叮当响,没钱没银子,镇南军和镇西军是吃人不吐骨头的猛兽,银子粮草一点都不少要,不当家不知盐米贵,四位辅政大臣,你们可要明察秋毫,咱今年少给点行不?
中堂大人在这种奏章上会画一只乌龟,然后丢在一旁,意思很明显,一分钱都不能少给。
不过从来都没有一本奏折是弹劾镇北军的,原因很简单,镇北军实行“战时为兵,闲时为农”的战略思想,基本能够满足自给自足,即便是大魏建国初期,一切都在泥淖之中,镇北军最高年也不过只要了朝廷半成库银,朝廷三生六部中,户部仅次于礼部,是第二不要脸的,都不好意思给镇北军穿小鞋。
更何况宋君毅还有另一层身份,大魏老祖宗的堂兄,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位高权重,而且威高拳重,谁去招惹镇北大将军便是真的傻了,傻得不能再傻了。
北魏三大边军,各有特点,镇南军聚集了大魏全部水军,船只不计其数,镇西军有大魏最精锐的玄铁重骑,镇北军有宋君毅亲手构建的烽燧系统和巨型弓弩。
烽燧系统结合长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已经成了镇北军侦查敌情最可靠的保证,而镇北军那一万架巨型弓弩,威力更是巨大,是对付匈奴铁骑最有效的武器。
宋君毅被誉为天下第一善守大将,说他攻击不足,守城有余,老派保守,这从老将军所著兵法之中皆有体现,比如《守城十略》、《握奇兵法辑本》,从头到尾皆是讲述如何“守城”,从未有只言片语的进攻之法,言辞之间多有嘲笑主动进攻太过激进,是领兵末道。
宋君毅和匈奴四大将军皆有交手,除了对休屠夔胜多败少之外,与张元、郝连勃勃、拓跋龙野的交手结果有些尴尬,败多胜少,不过镇北军每次失败都是小败,离着伤筋动骨还差十万八千里,待镇北军退入中原,匈奴骑兵南进,镇北军依靠地理缓冲和山川河流,消耗磨损匈奴骑兵的优势,达到势均力敌,然后采用且战且进的游击战,将匈奴推回长城以北。
匈奴每次胜利,掠夺了粮草军械,心里却憋屈不已,总觉得粮草军械是镇北军的施舍,这种心理作祟,越发瞧不起镇北军那位大将军,并嘲讽一般给宋君毅起了一个“娘子将军”的称号。
宋老将军也是心大,听闻此事儿,完全不以为意,还以“娘子将军”别名,写了一首谩骂匈奴的歌谣,朗朗上口,极为顺口。
匈奴不干了,骂回去,为此,老将军还和长城以北的匈奴掀起了一场骂战,老将军嘴皮上的攻击力,可是远远超过战场之上。
匈奴军队骂不过老将军,只能感慨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原来还能这样骂人。
今年刚刚入冬,便下了一场大雪,、长城内外被染成一片白色,从极北之地刮来烈烈北风,没头没脑的卷过长城,向着中原撞去。
镇北军像往年一般,开始拔营起寨,留下部分粮食,开始向南撤退,撤退到“北防五镇”,一方面度过寒冷的冬天,另一方面留下少量粮食,保留一部分生机,避免匈奴狗急跳墙、鱼死网破。
李元昊离开太安城之后,先去了承德行宫,以粘杆处粘竿郎的身份调查秀策被掳去的前后,表面看似是一场劫掳事件,但是深思下去,结果让她大吃一惊,心头不禁升起两个疑问。
第一,秀策被掳去太过简单了些,好像有人故意暴露了秀策的踪迹,匈奴狼群没费吹灰之力,便进入了行宫,在睡梦中将秀策带走。
第二,照顾秀策的宫女嬷嬷们全都消失了,说是消失并不准确,李元昊更相信她们都死了,悄无声息被人抹杀了。
而这两个疑问,无不阐明着一个浅显的事实——北魏内部有奸细。
来不及深思,李元昊知道自己必须尽快北上,用最短时间救出秀策,在匈奴知晓秀策身份之前。
一个和北魏皇族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是没有活着的必要的。
老赵不愧是西域名驹,速度奇快,每次下马停歇,都是因为李元昊累了。
翻身下马,李元昊拍了拍老赵的脖颈,老赵打着鼻息,前蹄不断踢踏,落在冻僵的大地上,发出棒棒棒的声响,好像在嘲笑某人,又累了啊,真没用!
李元昊掀开罩在脑袋上的头巾,解下马背上的酒囊,用微微发僵的手拔开塞子,轻轻仰头,一股浓烈冲鼻的酒浆入肚,一股温热在肚子中炸开,终于有了些许温暖,李元昊抿了抿嘴唇,咬了一口干瘪发硬的牛肉干,望了一眼风雪中的北方,突然,她双手按在了腰间双刀之上。
风雪中响起了如同地震一般的马蹄声,整齐划一,一股铺天盖地的气势逐渐涌向李元昊,不知何时一大队人马从四面八方围了过来,将李元昊围困中央。
一骑驶出,望着场间的李元昊,微微一笑:“太皇太后已经下了懿旨,镇北军全力护送你去匈奴,和我回镇北军吧,一切事宜从长计议,你一人去匈奴,九死一生,毫无胜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