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兴明讨虏 上(2/3)
敷出的财政称得上是毁灭性的打击。现在靠着胡全才和刘成的计划,清军大举东进,征服了朝鲜,从而增加了大笔收入。奈何一个区区的朝鲜也实在没办法与江南相比,巨大的财政赤字依旧存在,李国英刚刚对吴三桂做出的那些谏言,吴三桂也明白这绝非是空穴来风。
“李制军所言甚是,本王深以为意,大军在这城下每过去一天,朝廷都要为此付出大量的钱粮,咱们这些做奴才的,还是要为皇上想着节省一些才是。”
李国英是总督没错,李国翰也算得上是有实无名的监军,但是吴三桂的官职、爵位以及所部在会剿大军中的比例,这些无不使得吴三桂才是这支大军的实际统帅。此刻,吴三桂肯定了李国英的说法,当即便做出了明日开始攻城的决定,众将领了将令也纷纷退回到本营去做准备工作。
西宁卫城,始建于洪武十九年,城池有四座城门和四座角楼构成的防御体系,但城墙却称不上有多坚固。最早的西宁卫城是靖难之役中的那位擅守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的杰作,后来到了万历三年,当时的西宁兵备道董汝汉率众大规模的加固了城墙工程,墙基以大型条石砌成,墙体以条砖包镶,俨然已是西北的一座坚城。
围城的清军在第二天便全军出击,城东乃是主攻方向,也是清军的核心吴三桂的那万余大军、李国翰的那两千汉军旗大营方向,而其他三面则由参与会剿的绿营围城缓攻即可,以免被张天福找到破绽从而实现突围,那样的话,他们还要继续为此劳心劳力不说,清廷的财政困难也将会是雪上加霜。
清军自持兵力优势,没有做丝毫的掩饰,张天福是宿将,自然也能看出门道,当即便将主力部队调到城东以应对攻城战,其他方向则仅仅是少量本部兵马配合义军协防。双方针尖对麦芒一般的攻守态势,随着最后一次劝降的失败,攻城战也正式拉开了序幕。
清军主攻的是吴三桂的大军,他在山海关时的关宁军本部兵马有三万之众,乃是当时明王朝扼守山海关门户的绝对主力,李自成攻陷北京,吴三桂并吞了唐通和一些其他明军的降卒,大概有两万左右。这总计五万的大军始终是吴三桂的本部兵马,也是满清用以堵死四川进入陕西道路和压垮云贵的巨石,在陕西这些年也少有损失,此番带来的更都是他本部的那些关宁军,历来镇压抗清义军时都颇为得力。
然而,这一次大军攻城,吴三桂的兵马总是显得有些有气无力。第一次的攻势很快就被守军击退,吴三桂的关宁军甚至没有受到什么损失就退了下来,反倒是把不少攻城器械扔在了城下。
对于属下将领的无能,吴三桂很是不满,当众鞭笞了一番率部进攻的带队武将王屏藩,随即便开始准备下一轮的攻势。
吴三桂本部兵马如此,李国翰也是看不明白,奈何他与其说是助战的,不如说是前来监军的,干脆也只能继续观望情况。
第二次的攻势,吴三桂所部的战斗意志有着明显的增强,但是守军的坚定却显得更为难以逾越。守军如此是他们所预料到的,因为他们是清军,张天福以前也是清军,清军攻破了抗清义军或是明军的城池之后,城里面的人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下场大家都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张天福此番的守御可谓是极为坚决。
第二次的攻势很快也宣告失败,然而这一次,随着王屏藩所部溃兵撤回的同时,西宁卫城的东城门也直接打开,大队的骑兵杀了出来,摆明了是张天福想要进一步的扩大战果,由此来消灭更多的清军,为接下来的守御降低压力。
但是,双方的兵力差距过大,骑兵更是如此,眼见着张天福失算,吴三桂在抽调部队接应王屏藩的同时也要求李国翰出动骑兵去设法夺取城门,以尽快结束战斗。
吴三桂本部兵马的疲软是人所共见的,为了我大清的财政压力,李国翰只得率领汉军八旗的骑兵出击,直奔西宁卫城,而将步兵和炮兵交给部将来负责统领。
李国翰率部出击,绕过了已经与吴三桂派去援助的骑兵战成一团的张天福所部骑兵以及他们与城墙之间的夹缝,顶着城头的箭矢便一股脑的从城门处冲进了西宁卫城。
事情有些太过顺利,尤其是城门关闭的速度太慢,根本就不像是一个宿将该有的反应。然而战马风驰电掣,李国翰想到此间,他和先头的骑兵已经身在城内,只是看到了城内的布置,一个念头突然在他的脑海里爆炸。
“中计了!”
卫城的东城门内,不过是数十步的距离,当面和两侧的街巷处已经修建好了一条半人高的矮墙。矮墙之前是摆放整齐的拒马和鹿角丫杈,矮墙之后,沾满了弓箭手,正拉弓搭箭遥遥的指向着他们。待他回头看去,城头之上的那些弓箭手也早已调转了方向,一如城内的弓箭手那般将目标锁定在了他们的身上。
“快跑!”
李国翰一声令下,他的部下们都是久经战阵的老卒,反应速度极快。奈何地形狭小,战马调头不易,更多的骑兵也在不断的向城内涌来。很快,随着城头上的帅旗摆动,早已乱成一团的八旗骑兵便迎来了箭矢的狂风暴雨。
剧情在城内出现反转的同时,同样是刚刚那阵帅旗摆动,已然战成一团的吴三桂所部骑兵和张天福所部骑兵也放开了彼此的矛盾,宛如亲兄弟般卷向那些还没有入城的八旗骑兵。与此同时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