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选择 上(1/2)
推荐阅读:?年关已近,但是浙江讲武学堂里的教员和军官学生们却已经没有休息的时间。步兵军官还好,眼下学习的知识里,绝大多数都是他们在军中见识过的,即便是中级军官由于日后在战场上需要其他兵种配合,需要了解的那些非步兵的知识事实上他们在军中日久,或多或少也都有些了解,更多的将是在年后前往城外的新兵大营去进行。
相较之下,骑兵军官除了简单的识字、数算以外,其他的训练本就不在这里,而水营、炮兵和工兵虽然也有不少是这样的,但是比例却要低上很多,其中这些兵种的军官就都要学习如何使用一些工具或是土办法在战场上测距。
炮兵需要测距才能将更好的轰击敌军、水营不只是战舰上的火炮,他们也要根据对手的速度来计算什么时候展开什么样的攻击比较合适,而工兵,则更是需要计算好土木工程的规模、攻城器械的大小等方面,这无不需要用到测距这一基本技能。
原本军中并非没有之类的学问,但却也都是靠经验来估算的,毕竟军中军官、士卒基本上都是文盲,不能指望他们使用更为科学的办法来计算。
原本陈文打算结合眼下军中使用的一些方法,辅以一些能够用上的知识来提升军官们的能力,但是随着于世忠那个前明军炮兵军官带着一套炮兵专用测距工具前来投军,倒也省了陈文不少的功夫。
这个时代的炮兵专用的测量工具中望远镜以军工司的水平始终无法复制出来,即便是有了那个在英国当过磨镜片学徒的英国佬查尔斯,但是时间尚短,明军自行生产的望远镜却还是没有生产出第一个。不过其他工具根据明军的那些门红夷炮进行的复制和改造,以及一些明军中使用的土办法得到普及之后,确实也有效的提升了炮兵的射击精准度,至少在养成速度的上面明军已经远超过了还在用经验来测距瞄准的清军。
定装药包、颗粒化火药以及专业的测距瞄准技术,这是明军炮兵的平均水平能够在急速扩军的过程中依旧保持极好的标准的原因。
加入这支明军已有一年了,于世忠和他儿子却是聚少离多,于世忠这一年来几乎都是在老营训练炮兵,从炮长、炮手到装填手,除了那些车夫和大盾牌兵不用他训练以外,都是要在他手上通过才能入营的;而他的儿子于佑明则是在陈文的亲兵队做事,不是在前线,就是在侯府。
若非前不久陈文冒出了让那些少年亲兵们到讲武学堂学习军事知识以便入后充当军官的念头,他们父子也不可能像如今这样每天都能坐在一起好好吃上一顿晚饭。
“佑明啊,今天你们那的教官都教什么了?”
由于曾在亲兵队呆过,于佑明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去学炮兵,也没有继承备倭卫所军官的祖业到水营里去做事,而是在讲武学堂里学了骑兵,因为骑在战马上与清军搏命的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就像是上瘾一样时时诱使着他——就算鞑子真的骑射无双,我们汉家儿郎也绝不输人!
吃着饭,于世忠很自然的问着他的儿子,就像是后世的那些吃饭时询问着自家孩子今天老师教了什么,学得怎么样之类的父亲一样。而于佑明亦是大口的扒着碗里的饭食,听到问询才连忙咽了下去。
“今天教官开始传授看图和看地形,据说这是很大的学问,需要教授很长时间呢。”
说罢,于佑明将他父亲刚刚给他夹到碗里的那块肥肉咬了一大口,紧接着便继续扒着米饭,看样子骑兵的训练确实是很消耗体力。
于世忠虽然没干过骑兵,但是久在军中却也知道,这骑兵并非只是骑马砍杀那么简单,个中的学问甚至一点儿也不比炮兵要少。
武人家族出身,就不要想着日后能够老死在床上。这个道理于世忠很早就明白,因为家族的富贵就是来自祖上的浴血奋战,他们自然也不能丢了祖先的脸不是。只是儿子日渐长大,迟早也要踏上疆场,与鞑子搏命,他的脑海里却再度浮现起了另一个念头。
“要不要订下门亲事,日后也好传宗接代,把咱老于家的香火传下去。”
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中已经浮现过多次,他的儿子的年纪也早就该成亲了。
可是早前在太湖,熟识的头领都是些农民、渔夫出身,而且还都是群义军、盗匪,与他们的世袭武人家庭可以说是门不当户不对。而来到金华之后,渐渐熟识起来的那些军官虽然大多也都有了不低的军职,但是很多还是不能让他满意,而且绝大多数的家庭也没有适龄的女子,于是便迁延至今。
“哎,老话说,一代无好妻,十代无好子,这事情不能将就的,要不再等等看吧。”
纠结着的于世忠眼看着儿子碗里的那块肉吃进嘴了,于是又从碟子里夹了一块痩的放进去,嘱咐了句“多吃点”才继续闷头吃饭。只不过这饭还没吃完,一个军官便敲门走了进来,表示陈文现在就要见他。
于世忠大抵已经知道是为了什么,便连忙随那个军官赶去侯府。待见了陈文,却只见陈文将那份报告拿了出来。
“于将军,这是你写的?”
于世忠看了一看,便对陈文点了点头,回了句“正是”。
“原来还有这等事情,确实是我疏忽了。”
于世忠的报告的内容并非是他负责的炮兵训练,而是提及了曹从龙之乱期间曹从龙和吕文龙之所以能够促使那么多的地方驻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