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赐同进士出身(1/2)
从皇宫的黄门传旨小太监离开汴京的时候,武植在青州就准备迎接圣旨了。
圣旨的内容正是武植所期盼的。
当朝皇帝陛下,对武植开创的素描画和油画非常感兴趣,对谢清的绘画才华非常赞赏,特招武植入开封为翰林图画院执教,招谢清破格入太学和翰林图画院侍读学习。还格外恩宠赐了武植同进士出身。
所谓“同进士”出身,意思是朝廷承认的和科考的进士一样的学历,并无区别的意思。
但是,带了这个“同“字,其实也就是不同,一般赐这个出身的都是朝廷为了鼓励屡试不中的学子们,给他们个进士的出身,让他们有官做。
所以,宋朝几乎没有范进那样大龄连个举人都难考上的学子,在宋朝只要你有这个毅力,早就给你比举人更好的进士出身,给正式官职当了。
不过宋朝的学子们都是被惯大的,在他们看来“同进士”这个出身就是对自己莫大的侮辱,所以在不中第后,就算朝廷给了这个出身,大多数人也都是会拒不授,回家继续读书来年再战的。
而且,就算接受了这个出身,以后在官场上也处处被正牌进士看不起,更别指望坐上两府宰相高位了,在宋朝历代中,只有一位同进士出身的相公级别高官,而且还是忍气吞声了半辈子,最后因为党争斗的太厉害被推出来当挡箭牌的。
这个人的结局自然是不那么好的,最后被人联合给整下了台,并踢出了汴京。
…………
但是,对于武植来说,这个同进士出身意义就特别重大了。
有了这个出身,就代表他正式进入了大宋的士大夫阶层,从此以后,只要不是谋反篡位,就算武植犯了天大的错,朝廷也不会动用行政命令诛杀或者抄武植的家,就算皇帝都不行。
因为宋朝有祖训,不杀士大夫,士大夫犯错,一般都是贬官,轻一点的贬到富裕的州府当个知州通判,还有机会会中央;重一点的贬到不毛之地当个团练使之类的;最重的不过是贬到国境最南边海南岛的琼州。
就像苏轼。
就算被贬到琼州也是个市长级别的官员。
所以,这个出身就是一道坚挺的保命符,比免死金牌有用多了,皇帝若是想杀士大夫,整个文官集团都会群起反抗,他们也懂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而武植有了这个出身,也没什么好不好意思的,因为武植不是书生,他是商人,而且他在文坛也小有名气,对于一个颇有才华的商人来说,同进士出身就不是侮辱,而是实至名归的荣耀了。
对于皇帝这道圣旨,武植馋涎欲滴,他巴不得立刻就接下圣旨,谢官家恩典呢!
不过,在黄门太监宣读圣旨后,领着几个小谢清躬身的武植立即直起了腰板,毫不犹豫的说出一番拒绝的话。
“在下才疏学浅,不能堪当此重任。”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言简意赅的拒绝了皇帝的圣旨,连个谢字都没有。
当然不是武植狂拽炫酷叼炸天,敢和皇帝对着干,而是因为,按照宋朝的传统,对于各种任命都要礼节性的推辞三次,最后再“勉为其难”的接受,方显得志趣高洁,不失为孔圣人门徒。
连皇帝登基都推三次,武植哪能免俗?
黄门小监对武植微笑了下,他一进门的时候就收到武植暗暗塞的十足份量的利是,自然对武植客气,而且这第一道圣旨本就是走个过场,大家都心知肚明。
请辞了武植,黄门小监被武植安排到得意楼住了几日,又到武植府上宣读了第二份圣旨。
汴京距离青州路途遥远,其实他身上是带着三份圣旨的,第二次念完,武植再推辞一下,到了第三次就是正式的了。
“在下才疏学浅,不能当此任。”
武植说完,黄门小监会心一笑,将圣旨往袖口一塞,躬身告辞了。
武植也在笑,只是武植的笑颇有些狡诈的味道。
又过了三五日,这次小太监十分隆重的来到了武植的府上,第三次宣读了官家的圣旨。
“兹闻武植自创素描一派画技……朕观之不禁拍案惊奇………其爱徒谢清,朕甚爱之……特赐武植同进士出身,招为翰林图画院执教翰林,谢清天资独厚,允入太学,并为翰林图画院侍读童生。钦此!”
圣旨内容和前两次没什么两样,微笑的听完圣旨,武植抬起头,看着一脸轻松要将圣旨递给自己的黄门小监,悠悠道:“在下才疏,不敢接!”
言语没有半点犹豫。
小监捧着圣旨的细腻小手顿时停在了半空,他脸上也满是惊愕。
“武…武大官人,这…这已经是第三次了。”小监以为武植忘了次数,提醒道。
“我知道是第三次了,但是我真的不想接这道圣旨。”武植声音平静,后略带歉意道:“劳烦公公回开封复命吧!”
小监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不解对武植道:“大官人,到底为什么不接呢!这可是多美的差事啊,不妨向你透露一句,官家最爱去的地方,除了内宫的御花园和城外的艮岳,就是这翰林图画院了,而且官家对你十分欣赏,你若领了这旨,以后可就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啊!这是多少人盼都盼不来的!”
武植不以为意道:“我说了,在下才疏学浅,不能担此重任,公公只需要如实回禀就好。至于荣华富贵,对我如浮云也!”
“然而我就喜欢阴天多云的时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