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章 等了太久的大婚(1/2)
文成公主走了……
带着和亲的使命,带着她对松赞干布浓浓的爱意,带着李泰深深的眷恋,去了那个遥远的吐蕃……
而这后来的事情,李世民这位千古帝王都只能在书信中了解了。t
据文成公主的书信中提及:她到吐蕃不久,松赞干布便如约给她建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里面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还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习汉族文化,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甚是互爱互敬。
当然,在给李世民的书信中,也有松赞干布的亲笔,上面大都是夸赞文成公主的到来,带给吐蕃的经济、文化、生活太多的改进,而这些都是松赞干布从未想到过的。
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鄙俗的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开始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就都乐意接受了,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同样。文成公主带来的各色各类的种子,教给吐蕃的百姓农耕种植,带给他们生活极大的改善,让他们不再奔走迁徙,而是定居种植。无论是身体的康健,还是生活的丰富,都有了极大的提高。
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大唐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使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音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拨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大唐乐师学习,使大唐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说来也有趣,每次文成公主的信末,都会问及魏王李泰的安好;而松赞干布的信末。也都会问及沈小西的安好。难道,这对夫妇当真是和李泰沈小西结下了不解之缘!
就在文成公主离开的这段日子里,李世民正在乐呵呵的筹备着另一场大婚的仪式,这也是他心头一直以来的一件大事,便是李泰和沈小西的婚礼。
那日在文成公主的大婚礼上,沈小西中途借故身体不适离开。李世民原本是想让沈小西和李泰自己来操办他们自己的婚礼的,因为沈小西的脑瓜子灵光,想出来的主意。都是旷世奇有的,更何况文成公主的婚礼,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到访的宾客都纷纷称赞叫好呢!
可如今,小西累病了。泰儿定是要亲力亲为的照顾着,唉!还是我这个老人家来帮这俩孩子操办吧。就按大唐的风格,走皇家的传统路线,皇子娶妃,规规矩矩的,也不失礼仪!
李世民如此这般想着,便着手让德公公吩咐人去准备了。婚礼定在八月初十,那可是个上吉的黄道吉日啊!
却说自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后,一日,李泰独自一人在魏王府内闲步。偶尔路过“文学馆”的门口,便会忆起曾经在这里,有个叫果儿的姑娘。
也许人就是这样,平时太触手可得的熟悉,反而常常忽视,而一但这种熟悉和平常从眼前消失,反而不习惯的有种莫名的伤怀……
正如李泰,以前果儿还是侍读时,常伴左右,李泰伸手就是杯盏;抬手便是蘸饱墨的毛笔;翻开书便是自己曾经看到的位置;打开书匣便是抄写好的书信……种种舒心的过往。如今果儿走了,在自己的建议下,被册封为文成公主走了,再不会回来,更不会回到这个小小的文学馆来……
李泰扬起头,背过手去,鼻翼一阵酸涩,仿佛眼前依旧残存着果儿的模糊的身影,仿佛耳边依旧回荡着果儿银铃般的笑声。
此时正值盛夏季节,便是瓜果佳肴登场之时,李泰独自一人静静的站在文学馆外,忽闻一阵甜腻的馨香。绕过竹林小径,寻香而去,只见文学馆外的那片苗圃里,一串串葡萄晶莹剔透,地上翠绿的叶片下,掩映着金灿灿的甜瓜……这是……
李泰愣在那里,努力的回忆着,文学馆里何时种过这些瓜果呀!
记忆的片段,支离破碎,拼成了一副模糊的印象:是果儿,本王想起来了,对!就是果儿!那日她教萤心在文学馆外,种植着这些瓜果,本王还特许她在魏王府的所有角落里,种植农作物……
可现在,瓜果犹在,物是人非……
李泰在魏王府内转着圈的四下找寻着,似乎想要找寻着魏王府里果儿留下的点点滴滴,无奈满眼的葱郁、满眼的殿宇,只有眼前这些瓜果,静静的吞吐着果儿的芬芳。也许,要等到金秋的九月,作物收获的时节,才能辨认出果儿曾经留下的痕迹吧……
李泰的心中,一半是失落,一半是欢喜。
大婚在即,沈小西的身体也在渐渐的恢复中,虽然依旧是镜中影像模糊,但那奇怪的声响却再也没有出现。
不过小西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