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秦良玉》上(1/2)
天启三年,五月初十。/p
朝堂推行新法引起的地震尚有余韵。/p
而张嫣也只能眼看着,这两天一波一波的官员跟潮水一样涌向乾清宫。/p
至于郑邦国那边,对于在试点推行新法的人选也还是没什么头绪。/p
这样的情况僵持了三天。/p
到了五月十四日早朝。/p
大臣们改变了策略,不再反对新法。而是让弹劾郑邦国的奏折,如同雪花一样淹没了朱由校的案台。/p
郑邦国对此,继续之前唾面自干的精神。不管别人怎么弹劾,我自巍然不动。说什么也不请辞。/p
朱由校自然也用了全力来保他。所有弹劾的折子留中不发不说。胆敢当堂对郑邦国发难的官员,一律被打了廷杖,抬回家去——养伤。/p
大家见这法子不管用,消停了。/p
可惜没几天,五月二十日早朝。/p
大臣们终于使了绝招,罢朝!/p
除了首辅叶向高,户部尚书和左右侍郎。整个朝堂空了将近九成!/p
这是什么概念?整个国家机器缺员九成的情况下,一切的政令都无法下达!/p
而现在是什么时候?/p
山海关还在打着仗呢!这正打仗的时候,你开什么国际玩笑!给人断补给吗!前线的将士若知道了,这仗还怎么打?/p
而且朝臣玩了大罢工,内政怎么处理?还有全国各地的治安、正在进行中的各种工程怎么办?/p
所以,群臣正是知道这一点,方才敢把这当成杀手锏,来逼着朱由校妥协!/p
而妥协却是,万万不能妥协的!/p
大明如今的财政面临巨大的亏空,若不思变只能过不了几年,整个天下轰然崩盘!/p
而且这伤口烂了,若因为怕疼不把腐肉挖去?脓水会流到各处,造成更大的危害……/p
所以,朱由校没有妥协。/p
而是另拟了一份名单。名单上面所有罢朝的人,官职都被自已的副手替代了。/p
他把名单交给了叶向高,顺便让他给大臣们传几句话:/p
当官当腻了!竟敢置边关战事于不顾,拿整个江山社稷当赌注。尔等以为每隔三年举办的科举是摆设不成?后继之人多如过江之鲫!/p
这话说完,叶向高豁然抬头看向朱由校。劝说道:“圣上不可!这么一下把六部的官员换掉八成还多,必然造成朝堂的大动荡。如此多事之秋!万万不能这么干啊!”/p
朱由校一挥手,示意他不必再说。/p
叶向高见朱由校执意如此,脸色难看到极点。最后,下了朝。他没回府,直接去了吏部尚书府邸。/p
其实,真让朱由校一下子换这么多官,他也没这么大魄力!/p
只不过这种时候,赌的就是谁更能豁得出去!/p
大臣们就算豁出去,这个官我不做了。就像朱由校说的,正的下面有副的,副的下面还有下一级的小官吏。再不济天下还有那么多举人挤破了头想当官呢!/p
而且,面对这种情况。而那些各有党派的文官们,又不是真的铁板一块!自然而然就会滋生猜忌。/p
所以,到了五月二十三日早朝。/p
大臣基本都回来了,除了几个特别倔的,还真没多少豁得出去的!/p
朱由校没含糊,当廷罢了那几个不来之人的官职。由副职先顶上!/p
这次,面对强势的圣上。吏部也好,御史也罢。没谁不长眼色的跳出来说于理不合,官员任免应该由吏部提报了。/p
而郑邦国见状,赶紧趁热打铁。再提新法之事!/p
那些大臣舍不得官位,可这不代表他们就舍得了银子啊!/p
本来安静的装鹌鹑的一众人,再次炸开了锅来反对。/p
郑邦国对自己身后的左侍郎,递了个眼色。左侍郎陈大道连忙出列,一拱手。趁机提出了试点的主意!/p
群臣一听,心想:这倒还行!只在一地,只要不是自己家乡。随他怎么折腾!而且,在新法试点推行的过程中,可是有不少手脚可以动。只要此地新法失败,万岁自然也不好再说此事!/p
想到这儿,反对的声音慢慢小了。/p
最后,下朝前。朱由校总算搞定了新法的试点推行之事。而且选做试点的州府也确定了下来!/p
排除反对声音最大的南京、湖广、浙江,以及落入建酋的辽东。/p
这太过偏远的也不合适。如此朱由校在剩下州府之中,挑中了位于河南府的德彰。/p
只是这到底派哪位去进行,新法推行之事,还是没有定下来。/p
只能留待下次早朝再议!/p
而这次,张嫣没有在乾清宫等朱由校下朝。就连试点定在了河南府的德彰,张嫣也不知情。/p
这主要是因为,今日一大早,崔念给宫里递了信儿。/p
《秦良玉》的戏本写好了!/p
张嫣得了消息,便一大早带着人出宫了。/p
到了明华书坊,她直奔二楼。/p
从崔念手里取了本子,她一点没耽搁。直接坐马车去了京师的会同馆。/p
明朝自太祖时期便修了许多驿站。负责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p
而会同馆是设在京师的全国驿站总枢纽。除了起邮驿传递书信的作用外,还同时起着国家级的高级招待所的作用。/p
秦良玉作为正二品的都督佥事,赴京这些时日便住在这里。/p
张嫣到地方时,时辰还早。刚刚辰时的样子。/p
她本来兴冲冲的上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