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尚书令王允(1/2)
话说崔博出了宫门,也未回家宅,先往了他那酒肆。/p
排了那么久的队,卢植、刘备二人可早就回来了…/p
卢植坐上首,刘备居其下,他们身前案几上各置一盏茗茶,正搁那聊着天呢。/p
“哟…阿博回来了,可不容易~”说着刘备开始把玩着他那象征着身份的金印。/p
他可不必像崔博那样要去排队领印绶,似他们这种,自然是在殿上宣封之时便有内侍送上印绶,而崔博这些“小吏”则不同,人宫中宦官才没招多少呐,人手自然是不够,所以还得去符玺郎处排队。/p
“玄德,君子不重则不威!这大印,可不是用来玩儿的。你年岁也不小了,怎地就越活越轻佻?”卢植看刘备如此,皱眉呵斥一声。/p
刘备致了个歉,悻悻地将印绶收放好。/p
崔博撇了撇嘴,径直往刘备的对面席位走去。/p
他先是为刘备、卢植升官贺了一番,随后就开始唠了起来。/p
聊着聊着,崔博“不经意”地问出了他心中的疑惑——/p
“今日主持大朝者,谁耶?”/p
卢植那对官场之事门儿清啊,他捋了捋胡须道:“是太原王允,曾任河南尹,乃清高亮节之臣…”/p
是王允啊…先前崔博是见过他的,但是今日隔得老远,他竟是没认出来。/p
卢植对王允的评价还是挺高的,也是,王允前期做的事儿,完全称得上是士人楷模。/p
斩小黄门赵津,直接与宦官站在对立面;揭露太守王球徇私不法,幸得刺史邓盛相救,而邓盛,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贵人…/p
因刚直与才能着称,王允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三公同时征兆,由是发迹,后其又在黄巾之乱时任豫州刺史,协助皇甫嵩、朱?击黄巾,而在那时,聪颖的王允发现了朝中权宦与黄巾往来密切——据说是搜书信查到的,但是为真耶?为假耶?孰又复知呐~/p
反正他王允就是坚定地站在宦官的对立面,使出这等手段呢…虽然不符合他的性格,但官场之事、权力之争,可不是那般简单!/p
但天子宠幸宦官呐,王允又怎么打得过刘宏的“让父”,张让轻而易举地脱了王允的弹劾,并随手找了个借口,王允就这么下狱啦,还是那种逢大赦都赦免不了的。/p
他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这个态度,引起了何进、袁隗、杨赐为首的重臣们的关注,彼等纷纷上书为其求情…然并卵,王允还是吃了一年的牢饭才被放出来。/p
他复起呢,还是因为灵帝崩,何进征他来朝共谋宦官…/p
这便是王允的履历,在董卓进京之前,几乎是没有改变的,因为董卓死的早,他也没被董卓封为司徒,还是河南尹…/p
等等…/p
卢植说他曾任河南尹…/p
“那王公现任何职耶?”崔博脱口问了出声…/p
“呵呵…阿博不悟也,大朝主持者,尚书也,子师现任尚书令也!”卢植笑呵呵地说道,“你今为郎,可要好好看,好好学啊…”/p
毕竟崔博从今日起,才算入仕,卢植对他平素也宽容,崔博问这么蠢的话,卢植对他与对刘备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p
尚书令么…/p
从秩禄上来看,河南尹到尚书令,是降了的,但从权柄上来看,那简直是一步上了天呐!/p
东汉政务归尚书,尚书令是对天子负责总览一切政令的首脑…/p
从权利和俸禄上看,三公有相之名,秩奉也高,但不录尚书事,那就等于是没啥权利,而尚书令几乎是相反的,尚书令无相之名,秩奉低,但有相之实!/p
毕竟“三独坐”啊…/p
崔博不知道王允任尚书令,是好是坏…/p
天子年幼,无法亲政,太傅袁隗已殁、太后遭害、无重臣录尚书事…那么直接对刘协负责的王允,几乎无人能制!/p
崔博不知道卢植和刘备等人想到了这一层没有,但是转瞬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他们又不蠢,又怎么会看不出?只是这王允似乎在这场动乱中没做甚么贡献吧…/p
那王允会不会走上权奸之路呢,崔博不得而知,但是关于他的态度,崔博大概能窥得个一二…/p
单从他做的那事儿来看,王允和可能就与刘备、曹操等重将不太对付——使吕布持节,这明显就是不信任或者不喜欢曹、刘。/p
为何偏偏是吕布,理由很简单,吕布是并州人啊,他王允也是并州人,用一个草根出身的乡党,总比用他无法掌控的、素不相识、无利益相关的曹、刘来得好得多呐!/p
“卢师、玄德兄…若王公做那…或无人可制?”/p
毕竟是个以刚直清白闻名的士人,卢植对其显然也是很欣赏的,崔博没好明说云王允有什么想法。/p
卢植瞪了崔博一眼:“怎么说话的,王子师岂会是那种人!昔宦官掌权,其亦能横眉冷对。”他嘴上这么说,但是心里也明白,这个也算是隐患,而卢植早有了不是对策的对策…/p
他再权奸,毕竟不似董卓牛辅那般,有着大兵支撑着,卢植还可以故技重施,对付一个无兵无勇的王允,可比董卓简单多了。/p
崔博心里叹了一声,他望了一眼刘备,后者也是低垂着头,蹙眉沉思不语,好像也在想王允之事。/p
他这个老师啊…给人想得太过简单了,对付宦官就一定是清正?难道不是为世家争权,如今宦官尽灭,提拔他的、力保他的大多都不在人世了,他不正好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