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出路与思考(新书求围观)(1/2)
日军忙着向老何家岗子开进的时候,马铮却带着部队快速赶往松原城。
在火车经过大安的时候,按照马铮的命令,车子在火车站停了一小会儿,从这里接了一个鬼子大尉和8个卫兵上车,而后继续赶往松原。
然而,当火车刚刚出了大安城,这几个鬼子兵就被蓄势待发的铁血团的官兵给一一处决了。
从大安到松原这一路上,车子又在两个小站停了一番,不过却并没有人员上下车,仅仅只是在长山屯装了一批货物。
稍后一检查,发现竟然是一批干参,是长山屯的驻军队长奉命从附近的老百姓手里压榨来的,是松原城守将准备献给关东军司令官兼满洲大使武藤信义的。
看着足足两大包品相完整的人参,马铮心里那叫一个激动。
这可是正宗的野山参,虽然药用功效没有武侠剧里说的那样包治百病,但是关键的时候这玩意儿真能吊命。
战场上谁也不保证磕了碰了,常备一些在部队,那绝对是一件大好事儿。
没的说,负责押送的几个鬼子兵自然送去见他们的天照大婶儿,人参全部归马铮所部保管。
“吭哧”“吭哧”“吭哧...”
蒸汽火车慢悠悠的速度下,战士们相互靠在一起睡着了。
连续一天一夜的辛苦作战,所有人都非常的疲惫,包括马铮自己。
而等火车到了松原城,不可避免的又是一场血腥大战,所以所有都在忙着休息。
但马铮没有睡,趁着夜深人静,他在思考这支部队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
他是开了挂的穿越党,知道这场战争将要持续足足14年,而在头前的6年间,也就是1937年中日全面爆发战争之前,他们需要独自对抗日军的进攻。
而这注定是一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战争,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作战且发展壮大,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满腔热血,同样需要过人的智慧。
历史上东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的抗日部队,先有三十万义勇军,后有遍布整个东北地区的抗联部队。
但是最终这些部队全都失败了,义勇军被日军消灭的消灭,收编的收编,而抗联最终则是主力被歼灭,剩余的部队则是退入苏联境内,直到45年之后才随同苏军反攻东北。
难道这些抗日部队都不够英勇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东北抗战的14年的历史中,涌现了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和团体,国军方面有马占山、李杜、冯占海、赵毅等人,抗联方面则是有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等,就连绿林道上也涌现出了高振鹏、邓铁梅、王显庭等人。
他们都是铮铮铁骨,国家危急关头,这些抗日英雄拒绝日军高官厚禄诱降,全凭一腔热血而自发走向战场,实为中华民族之光荣。
他们的壮举,不但牵制了关东军图谋热河、华北达1年之久,而且用鲜血为日后中共领导的抗日民主联军坚持东北抗战14年提供了经验教训。
他们失败了,但问心无愧。
但失败终究是失败,马铮不想步他们的后尘,铁血团也不能昙花一现。
然而接下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以区区不到两千人的部队如何在日伪军十几万大军的围剿征讨下发展壮大,这确实让马铮犯愁了。
突然马铮想到了八路军在关内的作战经验,同样是敌强我弱,同样是在孤立无援的敌后作战,八路军却能混的如鱼得水,最终只用了八年的时间就将所部四万五千人的作战部队发展成为了一百三十多万正规部队,并具备了和国民政府争夺天下的本钱。
马铮没有争夺天下的野心,但是他却有杀敌报国,为民族雪耻的理想,而这都需要大量的精锐部的支持。
八路军之所以能在敌后生存发站,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是他们作战机动灵活,很少和精锐日军死磕,甚至于在百团大战之前,他们就没有和日军师团、旅团甚至于联队一级的野战部队死磕过,以至于国军方面一直在吐槽八路军游而不击。
但实际情况不是八路军不打,而是打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他们在敌后主要是针对日伪据点以及日军的运输队猛揍,比如说平型关大捷,打的就是第五师团的运输队。
而且他们也不急于求成,讲究积小胜为大胜,今天打你一个班,明天全歼你一个小队,时间长了就会将日伪军打垮,以至于后期华北地区的抗日部队竟然以八路军为主,这可能是国民政府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其次是八路军的组织严密,而这也是八路军能在敌后生存的另一大法宝。
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红党领导的部队都具有国党军队无法比拟的迂回和迂回战略战术的能力,在运动战中寻求力量一直是红军、八路军和人民解放军的战术信条。
只是,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并不那么容易实现。
八路军军队里几乎没有储存食物的能力,因此打着打着就缺粮了,而且一到平原地区,就很容易被日伪军队包围,所以它之所以能在山地的运动战和游击战中发展壮大。
而想要在严苛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这就需要严密的组织,万众一心,方能无惧挑战。
相比而言,国军当时就差远了,内部相互争权夺利,甚至于互相拆台,组织上极其的涣散,最终导致了国军的失败。
想要达到八路军部队的组织能力,这不仅仅要依靠装备、训练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