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请城隍-1(1/2)
毕竟陈家村发生了这么大的事,全村几百口人都成了游魂的状态,这要是不惊动城隍,我们有十个胆子也不敢擅作主张让他们还阳。
城隍在每个地方都有,不管是城市还是乡下。
只不过现在在很多大城市里取缔了城隍庙,而在乡下还有许多这样的庙宇。
九州文化源远流长,不同地方祭拜的神仙不一样,但管理阴魂的第一站都是城隍,不过有些地方的称呼并不一样。
就像渝州这边,九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乡下还有许多土地庙。
这种土地庙陈设简单,就是两块青石板堆砌而成,很矮,完全不像一个庙该有的样子,当地人都称之为土地庙。
按照我的推测,应该和城隍庙的作用是一样。
只不过这种城隍很可能是上面安排的跑腿的,就是正统城隍爷收服的小弟,一些有道行的鬼魅。
他们这样做也是为了管理本地阴魂,因为地府和人间是一样,他们也是有制度的,城隍手里有一本生死簿,详细记录当地的人口数量增加,就和现在的派出所一样。
全国各地都有。
他们统归地府管理,第一责任人是判官。
一个地方的生老病死他们手里都有详细记录。
而且人死之后的第一站就是城隍庙,至于还有一些北方地区则是信奉的五道爷,职责都差不多。
城隍庙虽说听起来不咋地,但是很厉害的,都是一些名人大佬死后才能当城隍爷。
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县太爷(是真正专门负责人一生福寿禄和恶罚明的官职,而且不是神,称呼为城隍、判官等)。
注意,这里是大城隍爷,统管一个县的生死,他手下还有区、镇、村、一级一级管理,井然有序。
县上面也还有巡抚和总督啊。
城隍爷并不是神,从某些意义上来讲应该还属于鬼。
城隍在明清以后,成为一个神的官职,而不是一尊神明。都城隍为省级行政区所奉祀,相当于阳间的巡抚。府城隍相当于阳间的知府,县城隍相当于阳间的县令。
各地的城隍由不同的人出任,甚至是由当地的老百姓自行选出,选择的标准是殉国而死的忠烈之士,或是符合儒家标准正直聪明的历史人物。
比如东南三大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浦东二城隍秦裕伯。
各地城隍一般多由历史上的忠良贤达来担任,如福建都城隍庙奉祀的是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因忠贞不屈,痛斥项羽,而被处烹刑。
战国时代的春申君黄歇,封他为大大统领及万户候,因连横抗秦有功,即被奉祀为苏州城隍。
也有一些是对当地开化民智,提高民生有很大贡献的国主或官员,如川蜀缙云县城隍就是缙云县首任知县李阳冰。
浙江绍兴城隍庙是供有功于民的庞玉大将,宁化城隍庙城隍为巫罗俊,广州城隍爷是五代十国时的南汉国皇帝刘龑。
也有“廉洁奉公,拥政爱民”的“清官”,如杭州城隍周新,明成祖即位时,任之为监察御史,多所弹劾,贵戚震惧,当时被视为冷面寒铁,曾任浙江按察史。
帝都地区是明朝一代忠良杨继盛,安徽青阳城隍庙是清官海瑞等等。
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甘柳将/军、范谢将/军、牛马将/军、日夜游神、枷锁将/军等
其中城隍的僚佐为各司,而各司依各庙配置,并不相同,有三司、六司甚至到廿四司或卅六司之说,且各司名号,也不尽相同,如头城城隍庙则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为司。唯大抵以阴阳司为诸司之首。阴阳司是城隍爷的第一辅吏,协调诸司,监察诸案后,方陈报于城隍。
三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
七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增禄司、注寿司。
八司:阴阳司、速报司、纠察司、奖善司、罚恶司、财神司、注寿司、功过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良愿司、查过司、文书司、地狱司、功曹司、掌案司、检簿司、驱疫司、学政司、典籍司、罚恶司、注福司、注寿司、督粮司、巡政司、感应司、保安司、仪礼司、稽查司、赏善司、提刑司、考功司。
廿四司:阴阳司、速报司、功曹司、功过司、注福司、瘟疫司、感应司、罚恶司、功考司、记功司、事到司、监狱司、巡察司、赏法司、刑法司、察过司、见录司、来录司、警报司、赏善司、库官司、改原司、保健司、人丁司。
廿四司:阴阳司、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户部司、度支司、金部司、仓部司、礼部司、祀部司、主客司、膳部司、兵部司、职方司、驾部司、库部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司、工部司、屯田司、虞部司、水部司。此组廿四司,为采用朝廷六部廿四司而来。
廿四司:阴阳司、任免司、感应司、差捕司、讯问司、府库司、科甲司、农啬司、匠工司、商贾司、钱银司、幽冥司、纠察司、婚娶司、子孙司、医药司、寿命司、功过司、曲直司、监狱司、兵戎司、运途司、文书司、土地司、江海司。此组廿四司,司名皆为对偶,相当骈俪,文艺程度较高;且各司之职称,皆为民众所求而设定。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庙。
最早的城隍庙见于三国吴赤乌二年(239)建的芜湖城隍庙。历史上有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