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二章 欢度中秋(2/3)
天下第一酒”的美称。北宋时内酒的产量便逐年增加,内酒坊造酒用的米,宋初只用糯米八百石,真宗时增为三千石,仁宗时达八万石。
内酒坊不但技术不断改良。便是原料也是精益求精,经过几代比对,发现淮南路寿州的糯米酿酒最佳。从此以后,酿造内酒的糯米便全部是寿州进贡。
一万斤内酒最后只蒸馏出一千多斤酒来,晁勇让人往城中众将府上各送了十斤,太子宫留了三百斤,剩下的都送到了皇宫中,赏赐哪些文官就由晁盖做主了。
转眼即是中秋佳节,大梁这一天也是普国同庆。富贵人家装饰自己的亭台楼阁准备赏月,普通百姓则到酒楼抢一个位置玩月。这一日城中大小酒楼都会重新装扮门前彩楼,用崭新的丝绸挽花装扮彩楼。
大清早靠的位置便坐满了客人,这些人都是为了等到晚上靠着户赏月,他们一日都会在酒楼度过。否则一旦走开,便会有人抢了这靠的位置。晚上的酒都要提前要下,否则到的午时,新酒便会都卖完,酒楼卖酒的望子也只能撤下来。
年年中秋都是如此,各酒楼都会多酿一些酒,但是产量的增长总是满足不了城中百万人的需求。
概因十几度的酒可以说是男女皆宜。这一日更是全城狂欢的日子。
在酒楼坐一日也并不会趣,为了吸引酒客,酒楼整日都是鼓乐喧天。还有不少“赶趁”的人伺候,吹箫、阮、歌唱、散耍。只为博酒客一笑,讨些赏钱,经常有市民在生活着的情况下,就选择了去酒楼“赶趁”这条路。
这些“赶趁”的人和酒楼则是互相促进。酒楼并不会驱赶这些“赶趁”的人。
鲁智深当年在渭州遇到的金翠莲便是走投路,只能去酒店“赶趁”。赚钱过活。
烈酒坊的酒还是没赶上这个佳节,为了再造一个天下第一酒的品牌,晁勇决定保证他的纯正血统。而且从市面上大量买酒,也容易被有心人看出端倪来。
晁勇也给烈酒取了一个名字,唤作“好汉酒”。既说明酒的烈『性』,只有好汉才能吃的这酒,也不缅怀梁山时代的意味。
北宋的榷酒制度大抵有三种形式:一是四京和四川、贵州、两广、福建等地实行榷曲制,即允许民间酿造而对“曲”实行严格的专卖制度。二是对上述地区以外的各路、府、州、军实行“官酤”,即在榷曲的基础上实行官酿专卖。三是对人口不甚密集、产销量不大的地区,实行“官监酒务”或“买扑”。
宋朝的榷酒制度可以说是灵活运用,既能保证朝廷的收入,又不会浪费太多人力。销售最好的地方,便控制酒曲,如果要官酿专卖的话,要满足市场的需求,朝廷酿酒的人数会是一个匪夷所思的数字。销售一般的地方,朝廷则直接酿好酒以后专卖。销售差的地方,朝廷也不浪费人力,直接承包给商人。
这一日太子宫也是张灯结彩,而且还承担了一项重要任务,五百宫女准备在金明池为东。
从宋朝时开始,这一项目便是由皇宫中的宫女表演,但是到了大梁,晁盖做了皇帝,皇宫中只留了几十个宫女伺候何氏。其余人都送到了太子宫,因此这个任务也就转移到太子宫了。[
这一日,百官也不用上朝。
晁勇早早便带着所有嫔妃往皇宫而来,扈三娘带着嫔妃到后宫拜见何氏,晁勇则在前面和百官宴饮。
晁盖原本也是生『性』豪奢之人,但是当了皇帝之后,便被财政压力压得不得不提倡起节俭来。这一点和多数开国皇帝一样,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是百废待兴,开国皇帝不得不以身作则。
大梁免去农税和所有徭役更让国库压力大增,因此晁盖主动缩减皇宫用度,把所有宫女和太监都送给晁勇,原本是想让晁勇从中挑选一些合意的留下,剩余的遣散。他不好女『色』,晁家开枝散叶的任务便只能交给晁勇了。
但是没想到晁勇弄出了一个票号,不但解决了太子宫的用度,还有很大的结余。现在皇宫的用度也不再用国库的钱,而是从皇家票号的盈利提取。
太子宫不用国库的钱,晁盖也就不好再管太子宫的事情了,只能任由晁勇把几千宫女和太监都留在太子宫。
只要不贪不占,晁盖并不反对官员奢侈。宋朝世风奢靡,七十二家正店的酒器都是银器。城中百姓也习惯寅吃卯粮,这也是宋朝商业发达的原因之一。
大梁刚刚改朝换代,晁盖也改变不了这个风气,更意改变。众人拼着『性』命跟随他打下江山,正是为了享受富贵,他也不好不让众人享受,因此对晁勇的奢靡生活也不管不问,算是对众人表明态度。
不过皇宫中的用度却是很节俭的,晁勇发明的圆桌、托盘便都被引入到皇宫中来。
宴殿中早早的便摆了许多张圆桌。谁和谁一桌,哪一桌靠前,光是排列座位便让负责宴席的官员白了头。
晁勇自然是和武将一桌,众人落座,李逵便道:“今天吃的可是好汉酒?吃过好汉酒以后。再吃其他酒,嘴里能淡出鸟来。”
武松也道:“铁牛说的不错,喝了好汉酒以后,再喝其他酒便觉寡淡如水,难以下咽了。”
晁勇笑道:“第一批产的好汉酒我送了五百斤到皇宫,如果皇上没有赏赐完的话,今天的宴饮。应该会有好汉酒。”
李逵摇头道:“这许多人,几百斤酒怎么能够。下次再有新酒,多给俺一些。”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