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定位(1/2)
王三益颇为意动,他亦知道闵元启是不会拿这等事说笑话。
平时谈话聊天,闵元启对王三益和李国鼎都以叔相称,但有正事就是称官职,私交归私交,公事归公事,现在连王三益等人也是完全适应了闵元启的作派,心里原本的一点不适和反感早烟消云散了。
真正叫王三益等人担心和不适的是自己的定位。
随着闵元启立下军功上报,他底下的这些人势必也是要找个合适的位子。
十个百户所最少会换掉一半,剩下的一半也并不是闵元启要留用,而是这些人多半有些交情关系,为了稳定人心和顾及旧日情谊,多半会留几个,过一段时间再换掉。
王三益和李国鼎考虑的便是自己的位置,交出百户官的职位,这可是世职,心里当然不情不愿。
不交的话,又怕闵元启心里有了成见想法,将来在这个团体内就会被越发的边缘化……
有个正经职司差事,王三益感觉,自己这个百户的位置算是能保的住了。
至于下一辈,就得看王鸣远的了。
王三益深吸口气,抱拳道:“既然副千户信的过,这差事我就接了,一定竭尽全力,将警备司的事给做好。”
“王百户我是信的过的。”
闵元启点点头,又对李国鼎道:“李百户向来喜农耕稼穑之事,各百户中只有李百户的地种的最好,我也抽空去看过,水利沟渠施肥除草灭虫都各有招法……”
李国鼎心头一阵发苦,难道就叫自己专心回去种地?
李国鼎抱一抱拳,勉强笑道:“种地也没有啥说不得的秘决心法,无非就是保水源,保肥料,深耕细作,多用心思多流汗……不要想着靠天吃饭就成。咱们大河卫这里和江南没得比,人家那里土地原本就肥沃,一年两季稻收成是稳的,不过咱们这里也有北方没有的优势,咱们这里和江南一样水网密布,北方没有办法解决的肥料问题,咱们和江南学掏一掏河泥,肥料就是有了。水网多,灌溉也容易。但咱们的劣处也明显啊,一则是容易发水,还好咱们云梯关这一带发水并不算多,原本就有相当大地方的湿地,洪水来了直接泄到湿地或是入海去了。但盐碱地多,这却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
闵元启大为赞赏,果然是在行的人说话没有一句不在点子上的。
由于冰期影响,不管是陕西还是山西,河南,河北,都是处于受灾的地方,其中陕北和辽东等地受灾犹为严重。
努儿哈赤的造反起兵,除了野心和与大明的世仇外,因为冰期影响造成耕作大幅度减产也是原因之一,女真人由于人口滋生,早在觉昌安时代就已经开垦出了大片耕地,其与大明贸易,首要是盐铁,其次就是种子耕牛,拿人参毛皮等奢侈品换大明的盐铁来耕作,借此积累力量,发展壮大部族。
要不然女真人移居大明地界已经二百多年,此前多次造反都被打成狗,主要原因就是当年的女真是真的渔猎,部族小,人丁少,虽然在白山黑水中养成了强悍的体魄和坚韧敢死的性格,加上渔猎练出来的骑射本事,但毕竟部族人口基数小,而且没有农耕凝聚人心,部族相当分散,这样的女真诸部哪里能是正规军的对手?
到了努尔哈赤时期就不同了,数代经营耕作,建州部的人丁数量和凝聚力都大为增加,兼并诸部之后,更是势大难制,李成梁就是看出这一点,主动撤出宽甸希望与女真和解关系,减少矛盾冲突……
但大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只要冰期存在,女真人百年经营的耕作撑不下去部族,起兵伐明也是必然之事,这就是大势,非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到了崇祯年间,北方各地多次受灾,冬天酷寒,春夏无雨,这样的气候条件就算最顶尖的农学专家也没办法叫北方的百姓继续靠天吃饭。
只能是动员人力,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这样才能保产甚至增收。
卢象升为宣大总督时,对地方农业就相当重视,促产增收,梳理隐田,他在宣大不仅没有象朝廷要粮,反而增收了几十万石,这便是能吏之能。
但大明太大,卢象升也太少,北方的灾害和战乱到了崇祯十七年时已经积重难返,若不是有完整的南方支撑着,大明早就不灭自亡了……
大河卫这里,也是如李国鼎所说的这样,水利充足,有轻微的水灾之类,但还算好。
肥料也足,这里不象北方,驴粪蛋、子都得抢着捡,肥料太缺乏了。
大河卫淮安卫到扬州泰州,这些江北诸卫都是分布在水网密集之所,淮河黄河沂河沭河灌河里下河中运河……这还都是有名有姓的大河,那些几十里长百来里长的小河更是不知凡已数不胜数……以水利资源来说,江北地方和江南相差不远,虽是做不到村镇都以舟船通行那般的便给,但灌溉田亩和提供肥料还是相当轻省的。
江北从明至清逐渐从鱼米之乡变成穷地方,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黄河夺淮入海造成的危害。
除了云梯关这些少数地方,诸如宿迁沭阳安东淮安等诸多州府县治,几乎隔几年就会发一次大水,原本的鱼米之乡顿成泽国,百姓辛苦种地一朝被毁,就养成了懒惰刁滑的地方习气,黄泛区受灾越重,地方民气就越不好……换了富裕地方的人,隔几年家产全毁一次,怕是禀性脾气也好不到哪去。
云梯关这里的麻烦,就是因为水灾之后的排水不畅,天气干旱,天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