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0小说网手机小说首页小说搜索

返回《图符志》

530小说网(530book.com)

首页 >> 图符志 () >> 第十章 历史、演义与真相
亲爱的书友,您现在访问的是转码页面,会导致更新不及时及无法正常下载,请访问真实地址:http://m.530book.com/179407/

第十章 历史、演义与真相(2/2)

以魏延谋反,这是创伤所形成的蜀汉最

大冤案。

魏延在当时蜀汉的身份地位很高,在诸葛亮执掌政权时期,已经是蜀汉军界第一人。

其时已官居征西大将军,再加上勇武不凡,尤其受到刘备宠信。

可以说除了诸葛亮,基本上就没有人能够驾驭得了他。

也正因为如此,才埋下魏延悲惨的伏笔。

诸葛亮在世时,还要倚重魏延的勇武,对抗曹魏,故而对其非常信赖有加。

但是自己死了,谁来驾驭魏延呢?

聪明的诸葛亮自然就想到了这一点,再说诸葛亮生前就已经指定好了接班人,那就是蒋琬。

“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

这里就涉及到另外一个人物,叫杨仪。

这杨仪同样是诸葛亮北伐期间倚重的大臣,与魏延,一文一武。

最重要的杨仪和魏延完全的是水火不容。

“唯杨仪不假魏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

于是乎,诸葛亮想到一个计策。

《三国志》记载:临终前,诸葛亮召开了一个机密的榻前会议,参与会议的有杨仪、姜维、费祎等人。

诸葛亮遗命:他死之后,不得继续北伐,全部撤回蜀国。

撤离之时,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并且说:“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意即假如魏延不服从命令,你们不要管他,管好自己的军队即可。

这个榻前会议唯独少了当时军衔最高的魏延,这是为什么呢?

诸葛亮撤军的计划,魏延不知道,甚至根本就没有考虑魏延的想法。

这不正是诸葛亮巧设的伏笔吗?

魏延是积极的抗曹分子,又怎么能轻易撤军?

当杨仪派费祎去问魏延,是不是一起南下,魏延说:

“丞相死了,还有我呢,应该继续打下去,凭什么一个人就要废了蜀汉大业?!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凭什么给你杨仪断后?!”

本来魏延和杨仪就水火不容,于是在这个时候,终于爆发了。

杨仪觉得是个杀魏延借口,魏延也觉得是一个铲除杨仪的机会,两者互相争权。

结果魏延在蒋琬、王平、杨仪、马岱的联合下败了下来,以谋反罪被杀。

而这些人都是诸葛亮的心腹啊!

魏延是蜀汉中流砥柱的名将,诸葛亮为何临死之前就要设计干掉他呢?

难道真是因为他反叛吗?当然不是。

历史学家的见地认为魏延谋反实乃蜀汉的一次内讧,而且是由诸葛亮主导的。

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几点担忧魏延无人驾驭得了。

诸葛亮病逝后,中央由蒋琬为首的荆州系,哪个是魏延的对手,一旦魏延掌权,基本上可以预想到后果的发生。

第二:魏延的军

事路线。

魏延从坐镇汉中开始,就有着自己的北伐军事方针。

诸葛亮死后,料定他不会放弃北伐,他一定还要坚持打下去,而且是非常冒险的打法,这与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一致。

为了保护蜀汉,蜀汉的军队不能由魏延这个冒险分子来折腾,所以只能忍痛割爱,舍弃魏延。

诸葛亮利用断后这个小伎俩,让魏延和杨仪起冲突,干掉魏延。

而杨仪最后的下场是“(杨)仪自杀,其妻子还蜀”。

最后的得益者是诸葛亮的继承人蒋琬,看似坐镇后方,不动声色,其实暗中关心着前线格局的一举一动。

诸葛亮设计除了魏延后,以为自此蜀汉便高枕无忧,却未曾想到,有一人,一直以来,始终隐没在魏延背后,虽默默无闻,却具有通天彻地之能。

此人便是魏延的同族兄弟魏灭亮。

原本此人并非叫“魏灭亮”,而是名曰魏廷,军帐中一直是魏延的副将。

此人看似在战场上籍籍无名,实则有大才之人!

诸葛亮那些光耀历史的神话传说一般的故事,其实有很多都是因为有他推波助澜的助力而成。

例如史上久负盛名的“七擒孟获”、“木牛流马”等传说,其实都有他不可磨灭的功劳在里边。

甚至,远在三国时期之前很久,久远到炎帝大败蚩尤那时候,都有魏灭亮家族的力量在发挥作用。

随着魏灭亮的后代魏宝珠轻声的叙述,一些历史上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迷雾和面纱,被逐一揭开,历史真相得以还原。

在魏延死后,悲痛欲绝的副将魏廷,心灰意冷,再也无心为蜀汉效力。

且痛恨诸葛亮使计谋残害了大哥魏延,便带着手下亲族和外姓亲信,脱离蜀军阵营,自立门户。

本来这魏廷想投靠曹操,给这“卸磨杀驴”的蜀军迎头一击,一报大哥被谋害之仇,以解尽头之恨。

但这魏廷深知,大哥魏延生前最是主张抗曹,是对抗曹魏的坚定拥护者。

若自己在他死后却叛逃了曹操,让大哥在九泉下岂能瞑目?

曹操投靠不得,又断不肯在蜀汉多呆一天,从此已经与蜀汉,特别是诸葛亮这一派系誓成水火,那该如何去处?

心有奇志,腹有良谋,且身怀神奇驭兽异能的魏廷,决定自立门户,开创大业。

待大业有成,它日定当携众军而来,踏平蜀汉大军,特别是诸葛亮这一派系,以报血海深仇。

(本章完)


状态提示: 第十章 历史、演义与真相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