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不好的预感(1/2)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流失的技术数不胜数。
其中的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工匠们的敝帚自珍。
这个也算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不光是技术高超的工匠们,包括文人、武将等皆是如此,所以一千多年后的武侠小说里面,师傅们大多对徒弟都会留一手,而且还总是说要考核徒弟们的心性人品什么的,你还不能有半分的怨言……
多他么扯淡的说法啊!
在古人们看来,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用李元嘉的眼光看的话就太不公平了。
其实师徒关系,在中国的文化中是相当严肃的存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其实在古代的时候,老师这个词基本上是不用的,因为老师的不同地位和所处的机构,分别称为教谕、祭酒、博士、夫子、山长、师长等等。一直到了民国时代引入了西学教育,创办新式学校之后,老师才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称呼。
但是在古代,“老师”意味着很多东西。
老师和弟子之间的纽带仅次于父子、君臣,在世俗的各种约束下极为牢靠,如果弟子的父母都不在了,老师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代替父亲的角色。比如说武侠小说里面很多少侠女侠的亲事都由师父来决定,个人反抗不得。
白发魔女的悲剧,其实就是这种关系的体现。
反正在传统的师徒文化之中,弟子侍奉师长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且这还是“上层”社会的师徒文化,如果放在“下层”社会里面,比如说木匠、铁匠等等,徒弟们几乎都要吃住在师父家里,不拿薪水,只管吃住,每天都要拼命干活不说,惹到师父挨一顿毒打什么的还不能有怨言……
这种情况下,师父们为了能让徒弟们多当几年免费劳动力,往往还要故意藏着掖着不教真本事。到后来实在是没法继续耗下去了,往往还要留上一手,把所谓的压箱底绝活交给自己的亲儿子。就算没有亲儿子的话,也会交给女婿,或者唯一喜欢的那个弟子。
你说说,这是不是很扯淡?
先不说这种陋习眼中阻碍了技术的发展,阻碍了科技的进步,单就是那些徒弟们辛辛苦苦的给他干了几年苦工,也不至于这样被对待吧?
所以对于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孙鹏真心的看不惯。
他还是更喜欢一千多年以后的那种新式学校,老师们按照教学大纲教授基础知识,大家学的都一模一样,而如果想要更深入的学习就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和地位。
这就是他在韩王府搞了一个小学堂,让马良去教授那些少年们的原因。
一次小小的尝试,就算是为了那几十个学生投入有点大,比如说每个月消耗的笔墨纸砚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让李元嘉都颇为心疼,他都有些顾不上了。
小学堂如此,陈木他们的技术自然也不会例外。
在李元嘉的强硬命令之下,陈木也好,王普和牛大牛二他们也好,从来不敢藏着掖着,而是把自己的技术全都毫无保留的教给了其他人。
毕竟他们人都是韩王府的,技术算的了什么?
但是慢慢的,李元嘉也发现了这种教授的局限之处——事实上也是古代技术交流、传播的局限之处,那就是太依赖于手把手的教授了。
不跟着师傅身边学,你什么都学不会!
这个真心的不让人意外,因为李元嘉曾经看过一本书,就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一本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本书可谓是声威赫赫,几乎代表着古代科技图书的最高成就。
然后看过了之后,李元嘉相当的失望。
因为在这本书里面,所有的记载都太过于简略了,甚至存在着很多和菜谱中一样的文字——“少许”、“适量”……
而其中最让李元嘉无语的,就是那些物件的图纸。
怎么说呢?
大致是能看出来结构的,但是一则线条粗犷,二来缺少精细的度量,所以想要靠着它把东西造出来的话,恐怕就需要一个资深的工匠,而且还必须是有一定天赋的那种!
这还是著名的《天工开物》,至于说其他的同类书籍……
所以哪怕陈木和张万他们都一脸的难色,李元嘉依然不为所动,只是淡淡的一挥手道:“就这样,以后所有王府所属的工坊,都必须要有一个会画图的工匠……嗯,必须是会画我说的这种图!而且我的要求是不但要画出来,还必须画的足够像,画的足够精细,要让其他工匠看了之后立刻就明白该如何制作这东西!”
“咕咚!”
听了他的这番话之后,陈木、张万等人同时咽了口吐沫,脸色变得颇为难看。
就在刚才,他们还不是太当回事儿。
因为大王所创的画技虽然与世间流传的画技大相径庭,但是好歹大家都是学会了用直尺,用刻度的男人,简单点儿的图纸勉强还是凑活着能画的,稍微复杂一些的不是还有学堂里的那几个小家伙可以期待么?
总的来说,难度不算大。
但是现在听李元嘉这么一说,所有的图纸必须画的清清楚楚,让人一看就会做?
这难度,绝对小不了!
想都不用想,别说本来就指望着别人的陈木了,就连王普和张万这两个人脸色都变得难看了起来。
而且……
大王这些话里面,似乎还有别的意思啊!
让其他的工匠看?
还要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