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咱家进子可不能让陈美兰给祸害了!(1/3)
周兰香和芳丫姐收拾完去磨房的时候已经快中午了,韩进正在滤豆渣。
他们第六生产队有两盘石磨和两盘碾子,一套在村口老槐树下边,一套在磨房里,磨房的就是为了方便做豆腐磨豆子。
过年生产队一口人分了两块豆腐,但在人人都特别能吃的年代,这两块豆腐啥都不够干的,所以日子稍微过得去点的人家都会在年前自个拿豆子去生产队的豆腐坊做豆腐,大多数都是三四家合伙做一板,一家出个五六斤豆子,能分十多块豆腐,省着点就够过年吃的了。
今年周兰香分出来的晚,年前事儿又多,就排到腊月二十八才做豆腐。
芳丫姐和赵五婶、杆子婶、大楞嫂子几家也一直等着她一起做,因为跟她一起做豆腐不用请队里的豆腐官儿给做,能省一斤豆子的手工钱。
当然,对芳丫姐几家来说,最重要的还是小香做得豆腐好吃,那大豆腐又嫩又滑筷子夹上去还不散,一点豆腥气都没有,浇上一勺大酱空嘴就能吃好几块!
但周兰香不会做干豆腐,不过也没啥,干豆腐吃得不多,到时候来豆腐坊拿豆子换两斤就行了。
做豆腐这活看着简单,可要做好真不容易,队里的豆腐官儿老马头做了一辈子豆腐,也没做出小香那个味儿来!
这还得从周兰香的太姥姥说起,老太太据说当年是逃难来的东北,做得一手好针线,灶上也不比城里馆子的大师傅差,还会绣花唱曲,据说还会弹乐器,不过这个还真没人见过,也就只能是家里人说说。
据说太姥姥是南方大户人家从小养大的丫头,因为长得好看人又本分,家里老爷太太让人教了她不少本事,就是准备以后长大了给少爷做小的。可惜后来兵荒马乱地到处打仗,少爷出国留洋再没回来,太姥姥也在逃难的时候跟老爷太太失散了,还被炮弹炸伤了腿,脸上也做了疤,一路辗转流落到了关外这个苦寒之地才落下脚。
太姥姥一辈子就生了姥姥一个女儿,姥姥也没儿子命,就生了周兰香她娘和大姨两个闺女,再到周兰香他们这辈,太姥姥子孙不少,可一个都看不上。
姥姥那时候又是打仗又是灾荒,就顾着活命了,后来又嫌弃大姨手脚粗苯,张桂荣这个脑子里只长了一根筋的老人家就更看不上了。
大姨没闺女,太姥姥又说周兰叶浮精神脑子不够灵醒,直到生了周兰香,老太太才终于满意了,把她一身的本事全传给了这个小曾外孙女。
太姥姥是周兰香十二岁那年去世的,在哪之前每年周兰香都要去她身边待一两个月,老太太一门心思地教她,做饭、裁剪、绣花,那些东西是她不说周兰香想都不敢想,原来有人能活得这么精细!
这也是前世******以后周兰香进城就能找到工作的主要原因,就是后来到了省城,给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家做保姆也照样特别受欢迎的真正原因。
只可惜太姥姥不识字,也没教周兰香识字。当然,传说中老太太会的唱曲弹琴什么的,老人家也从来在她面前提过。
所以周兰香会做豆腐,而且最擅长的是点豆腐脑。据说在太姥姥的家乡,豆腐脑叫豆花,是跟北方人吃玉米饼子一样平常的吃食,家家女人都要会做的。
韩进已经把做三板豆腐的九十斤黄豆都磨出来了,芳丫姐狠夸了他一顿:“你看看进子,干啥就是麻利!不像你柱子哥,我早上就说让他去生产队借驴,他就在家磨蹭着扫雪劈柴火,等他磨叽完了人家进子都把驴借来磨完了!连驴都换回去了!”
韩进过滤豆渣的手顿了顿,看了一眼芳丫姐想说什么最后还是憋住了没说。
他要是说这些豆子都是他一个人磨的,根本没驴什么事儿,芳丫姐那大嘴巴,肯定得嘎嘎笑一天,还得到处宣扬他比驴还好使……
小时候的遭遇太难忘,他还是别给自己找不自在了。
过滤完豆渣,把豆浆放到大锅里煮,这个就得香香来掌握火候了,豆浆稍微不慎就容易煮糊,一锅豆浆就毁了。
香香拿着大勺在锅里不断地搅和,韩进坐在灶膛边添火,听香香指挥,火小一点,大一点,都到什么程度,这是芳丫姐都没办法跟她配合的,只有从小就给她烧火的韩进最明白。
等豆浆煮好了,芳丫姐就让围在锅边的孩子们回家拿大盆拿暖壶过来灌豆浆,待会儿还要盛豆腐脑。
豆浆就是豆腐,平时生产队的豆腐官儿是一口都不给大伙喝的,现在自家做豆腐了,孩子大人当然要喝个够!
小山抱着家里新买的两个印着牡丹花的红色铁皮暖壶过来,引得拿着竹子壳暖壶的大虎花妞一群孩子稀罕了老半天,周兰香就给各家的暖壶都灌满香喷喷的豆浆,然后大伙就一人一个大碗,敞开了喝个够!
喝得肚子溜圆,周兰香就开始点豆腐了,卤水点豆腐最要求技术,她把卤水往锅里加的时候,一屋子大人小孩儿都不说话了,瞪大眼睛盯着她的一举一动,就怕自个一出声打扰了她。
把豆浆点成豆腐脑,就把豆腐脑放到豆腐板上压出水分成型,这就是大豆腐了。
豆腐上了板,剩下的大半锅豆腐脑就可以敞开了吃了!
周兰香来的时候就端了一盆她早上做好的卤,是专门吃豆腐脑的,粘稠的卤里有木耳丝、黄花菜、榛蘑、胡萝卜丝、用猪油炒得香香的,出国前还勾了油量粘稠的芡,一盆卤放在那早就馋得孩子们淌哈喇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