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集市一霸(1/2)
冬天终于来了,过了小寒,这北风是呼呼的一天比一天刮得猛,郭平和钱师爷窝在书房的火炉边,两人正在商谈着些什么。
“本县目前各类积累下来的陈案,处理的都差不多了,除了几宗连事主都联系不上的无头案之外,大部分都清理干净了!”
“嗯,说下去!”郭平正在拨弄着在火炉中烤着的一个地瓜,而钱师爷正坐在一旁,逐项向他汇报最近一段时间梳理的进展。
“本县目前登记在册的学生生员共计有二百一十四人,皆为汉民,其中通过乡试者仅有六人,那胡镇便是这六人之一,最近三年,本年都没有生员等通过省试,自然也无人有资格进京赶考。”
郭平听了叹道:“能有二百多人能专心读书,在这偏远小县也不错了,可不能和咱们老家之江比啊。”
钱师爷附和一声,继续道:“本县目前财政总收入折合成粮食应为两万八千一百一十石,朝廷给本县的指标是需要上交两万九千石。”
郭平将那烤地瓜剥开,左右手不停地倒腾,一边点评道:“虽然有些亏空,但是努努力还是能够填补上的。不过,这样说来,你们这些人的年俸,按照书面上来算,那是一文铜钱也发不出来的。岂不是每年都是拆东补西?你老钱不会赚了很多黑心钱吧?”
钱师爷心里暗道,你来了这么多天,总算说到点子上了,嘿嘿一笑忙接过话头道:“按照这样来算,我们这帮当差的肯定是一文钱都发不出的,小人和黄捕头等都是一年都没领到工钱了。原本本县还有一些办事的吏员和其他衙役的,也是自谋出路去了!老朽靠着些歪脑子,勉强是让大家能吃饱饭。唉,这正牌县令一年了没赴任,上面也没有明示过本县到底该怎么办。”
郭平道:“难怪,我说这好歹也是一个县,怎么只有你们几个人在。看来黄捕头自暴自弃,也难说没有一年不发工钱的影响吧?不过按照朝廷制度,如果近三年实收税赋都完不成的话,那应该就据实上报,是要进行重新核算制定任务的,为何没去做这些工作呢?”
钱师爷笑道:“老爷你这就不知道了。这朝廷是按照三万人的人口给本县计数的,这之中那户数,男丁数,本县所能开设的商铺名额,入学的生员名额等等都是依照此人口来计算,税赋也是如此。可是本县历来只有汉民是如实上缴皇粮,还有那一万苗民,却是从来不向本县进行上缴。苗民和汉民也是泾渭分明,那苗民自古就是在那大山之中,也不和汉民打交道。”
郭平细细品了品那地瓜,顺便也分了半块给钱师爷:“苗民,嗯,苗民,终归还是遇到这个难题了。老钱,你对这苗民了解多少?”两人聊得亲切,郭平直接将钱师爷的称谓改成了老钱。
钱师爷讪讪道:“老爷实不相瞒,我来这些日子,连一个苗民也没见过,你也别说我了,就连那黄立这样的本地人,和苗家人都没有多少接触。”
郭平想到来之前马柏然就提醒过要注意这苗民的问题,便好奇的问道:“这苗人有那么神秘么?”
钱师爷将书桌上的杂物搬开,用手指头沾了些茶碗里的茶水,在那书桌上画了几笔,便开口邀郭平道:“老爷请移步来此过目!”
原来这钱师爷用简单的几笔,在这书桌之上画出了本县的大概地形图,上面山川,河流,田地等诸种要素俱全。
钱师爷指着这书桌道:“本县位于荆楚省的最西部,过了本县便是那巴蜀省了。其实按照面积来算,在荆楚省之中不算是小县。不过县西部皆是穷山峻岭,有个名词叫十万大山便是叫那些地方。本县东边平原为多,是汉人的耕读之地。这山和平原之间的这条分界线,也成了汉人和苗人的分界线。汉苗之间来往甚少,也不通婚,只有每月初十,在这分界线上的几个固定的村镇,苗人会来赶集,换些生活必备之物。”
郭平想了想,道:“这倒有点意思,嗯,后天恰好就是初十。这样,老钱你继续在县衙,我想安排一下,到那几个赶集的地方摸摸情况。”
方埠是施恩县的一个普通的村镇,从十万大山蜿蜒出来的几条小河,恰好在方埠的周围汇合后,流向东方的荆楚平原。它位置差不多位于全县地理上的正中心,如果不是因为正好处于苗汉的分界线上,说不定县城就设在这个镇上了。
郭平和黄立二人昨日就赶到了镇子上,还专门找了个黄立的远方一个族叔家借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便起来赶集。
这集市开市的时间只有半天,到了下午,人便慢慢散去了,此刻郭平和黄立,还有他那远方亲戚老黄三人就走在集市上。黄立虽然没有道破郭平的身份,可这老黄也算个机灵人,估摸猜出郭平肯定是个人物,因此显得特别的殷勤。
郭平见集市摆摊的人可谓是界线分明,靠近自己的一边,穿的都是汉人的粗布麻衣服饰,摆着卖的是盐巴、粗布、茶饼、蜡烛等生活品。另一边都是一些身穿蓝衣的人,摆着些大山中才有的野味、兽皮、药材等。那些身穿蓝衣的,肤色较汉人黑些,个子与汉人相仿,面对着前来的问询的汉人大都是一张冷漠的面孔,双方之间的交流就是摆几个手势,谈谈价格,除此外并无多大交流。
老黄见郭平对那些蓝衣人感到些许好奇,便主动介绍说:“那些便是苗人,卖的都是山里的一些东西。”
郭平点点头,他发现那些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