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九章 逐鹿中原 第四十九节(1/4)
丞相蔡邕、太尉徐荣、御史大夫刘和、尚书令李玮、中书监荀攸被连夜召进晋阳宫议事。
长公主面色苍白、神情忧郁,惶恐不安地坐在案几后面沉默不语。
张燕、麴义联袂上书,可见前线事态非常严重。中原大战正值关键时刻,大将军轰然倒下,不亚于宣告大战已经提前结束,征伐中原之战几乎可以说是濒临失败的边缘。
“这都是累的。”蔡邕仰首长叹,“数数这几年他在晋阳待了几天,就知道他有多累了。”蔡邕放下看了几遍的密奏,连连摇头,“大将军已经病倒十几天了,如果不是事态越来越严重,麴义、张燕两位大人难以支撑,估计他们暂时都还不敢上奏。此事一旦在朝廷传开,后果不堪设想。要保密,务必要保密啊。”
“无论如何不能伸张。”荀攸郑重说道,“晋阳有个风吹草动,洛阳马上就会知道。叛逆们只要把大将军病倒的消息在中原战场上广为散播,大军必定军心涣散,到时候想撤都撤不回来了。”
“立即把大将军接回来。”长公主声音微颤,显得内心十分慌乱,“他病得太重,如果不及时诊治,他可能会死的。”
“如果能把大将军送过黄河,张燕大人就不会从邯郸跑到陈留了。”李玮苦笑道,“大将军不能回来。如果消息泄漏,大将军即使躺在马车上巡视大军,也能稳定军心,激励将士们誓死奋战。”
“中原战场上还有两万匈奴人。”刘和也连连摇手,“除了大将军,当朝没人能镇制他们。大将军一旦离开中原,这两万匈奴人心生恐惧,十有**要出事。”
“那就撤军吧。”长公主悲声低叹,无奈说道,“现在撤,还来得及。”
“已经来不及了。”徐荣指指摆在案几上的密奏,“麴义、张燕两位大人在奏章中写得很清楚,双方此时正在紧张对峙,而且在左中右三个战场上,叛军的兵力都已占据上风。这就好比两位生死相搏的斗士,其中一方的长剑已经逼近了对手的咽喉。对手只要稍有放弃之念,必定血溅五步,绝无幸存之机会。现在大军如果撤退,能有一半人返回河北就非常不错了。那可是一场惨败。”
“怎么会撤不下来?我们还有十几万大军,大将军虽然病重,但人还在中原,麴义、张燕、吕布、颜良、赵云等诸多将军完全有能力把军队安全带回河北。”丞相蔡邕用怀疑的眼神望着徐荣,“你们是不是不想撤?”
“我们是有十几万大军,但我们是在中原,是在黄河以南,二十多万叛军会睁着眼睛任由我们平平安安地撤回来?袁绍、曹操、刘备这些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儒士吗?他们难道愿意伸着脑袋等我们恢复了力气再去攻打中原?”徐荣竭力解释道,“在战场上,尤其是撤退的时候,将士们心中恐惧不安,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不错,我们是有可能安全撤回来,但假如我们没能安全撤回来,惨败而归怎么办?”
“此次中原大战,在我们强大的攻击下,袁绍、曹操、刘表、刘备非常迅速果断地结盟联手,共抗河北。我们的实力已经全部暴露,在没能击败我们之前,他们为了生存,会一次又一次利用他们的优势,向河北发起一轮又一轮地猛攻。前年的冀州大战,诸位大人记忆犹新。如果这样的大战再发生两三次,河北还能支撑多久?河北被打得伤痕累累,大漠边塞的胡人还会继续帮我们打仗吗?不会了,他们要么争霸大漠,要么南下攻杀边郡,他们不会对一个岌岌可危的朝廷顶礼膜拜。河北随即陷入重重危机,那时我们连生存都非常困难,何谈平定天下,中兴社稷?”
“朝廷不能没有大将军,但大将军倒下的时候,朝廷应当尽力弥补和消除因大将军在战场倒下而产生的一系列严重影响,朝廷应该和大军将士们一起,勇敢地去战斗,而不应该畏首畏脚,贪生怕死。”徐荣有些激动了,“征伐中原平定天下,不是大将军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朝廷、是河北所有人的战斗。难道说,大将军倒下了,我们就放弃征伐中原,放弃平定天下,放弃中兴社稷吗?中原大战,是中兴社稷之战,是大汉的生死大战,是我们所有人的战斗,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我们为什么要撤退?我们凭什么拿数万甚至十几万将士的性命当儿戏?谁给我们这样的权力?”
“今天,大汉将士们的热血依旧奔腾不息,大汉将士们的铮铮铁骨依旧高昂不屈,大汉的刚烈忠魂依旧仰天长啸,我们应该高举着大汉的战旗,战斗,一直战斗下去,至死不退。”
徐荣激昂慷慨的声音在殿堂上久久回荡,重重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长公主脸上的悲伤渐渐淡去,神情越来越坚毅,越来越兴奋。
“战斗,我们应该战斗。”李玮用力挥动着手臂,“只有战斗,只有鲜血和生命,才能重铸一个强盛的大汉。”
“我们如果停止战斗,大汉的中兴之期将遥不可待。”中书监荀攸的声音坚定有力,“这一仗,我们应该打下去。”
“太尉大人说得好。”御史大夫刘和连连点头,“浴血奋战,至死不退,我们一直打下去,一直打到天下太平为止。”
蔡邕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拿起衣袖擦了擦湿润的眼角,“既然已经开始了,那就不要停下来,打吧。”
继续进行中原决战,就要征调胡族诸部铁骑南下参战,但朝廷上的反对声不能置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