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乱世豪雄篇 第七章 风雷激荡 第八节(4/5)
完,李弘已经打断了他,“不管我们怎么打,这三个人都要扣下来做人质。你去告诉袁耀,我们答应了,请他派人南下和袁术取得联系。”田畴微微一笑,躬身退下。
麴义等人再度赶回大将军行辕。
一夜之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文武大吏们极为震惊。
忽然,麴义一拳砸到案几上,兴奋地大声吼道:“大将军,好啊,这一仗我们赢定了。”接着他飞身站起来,大步走到悬挂于大帐一侧的地图旁,“冀州军士卒缺乏大战经验,这是事实,如果直接到中原作战,伤亡必定巨大。但如果转为内线作战,我们可以依靠冀州境内的河道和城池布下一道道的防线,利用地形优势给予敌人重创。这样我们不但可以减少士卒们伤亡,保存实力,更能让冀州士卒迅速变为精锐,为将来南下平定天下蓄积力量。”
麴义显然对内线作战做了很长时间的研究,他指着地图,滔滔不绝地说了起来。
叛军的攻击策略不外乎三种,一是合兵一处,长驱直入。一是兵分三路,两翼为辅,中路进攻。一是兵分多路,齐头并进。依照这三种攻击办法,麴义一一设计了破敌之策。
“只要大将军下令,冀州军可以在黄河北岸阻击叛军渡河,一直到百万人口全部撤离完毕为止。”麴义拱手说道,“请大将军即刻下令。”
李弘摇了摇手。“我已经急奏朝廷,再等等。”
“急奏朝廷?”麴义浓眉一皱,十分不满地说道,“你是大司马大将军,位列三公之上,有兵事上的全部决策权。这种事你一句话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急奏朝廷浪费时间?”
“正因为我是大司马大将军,我才要急奏朝廷。”李弘平静地说道,“现在天子和朝廷在晋阳,河北军政虽然还是我主掌,但河北是大汉的河北,河北要听天子和朝廷的。”李弘看看大帐中的文武大吏,郑重说道,“今天这一仗不仅仅关系到河北的存亡,更关系到大汉社稷的存亡,所以这种大事必须要奏请天子和朝廷。必须要上下齐心,必须要集结大汉所有的力量。仅靠一个河北,是拯救不了大汉的。将来,如果我不在了,你们也要牢记这一点,河北是大汉的河北,河北是为大汉而战,你们是大汉的臣子,你们要为大汉而战。”
四月上,晋阳。
长公主于深夜时分接到了大司马大将军的急奏。她立即传诏公卿大臣,连夜进宫议事。
太傅赵岐、大司徒崔烈、大司空刘和、太常荀攸等十六位公卿大臣和六曹尚书齐聚尚书台。
尚书司马朗高声诵读了李弘的急奏,并做了更为详细地解释。
“大将军让我们在两天内做出答复,但冀州情况危急,我请诸位大人今天晚上就议定此奏。”长公主轻声咳嗽了几声,指着光禄勋鲜于辅和大司农李玮说道,“鲜于大人和李大人跟随大将军久经沙场,对兵事非常熟悉,你们先说说。”
“临阵变计,乃兵家大忌。”鲜于辅起身奏道,“内线作战,我大军要承担数倍于外线作战的风险,非常危险。以臣看,我们不能把胜利寄托在一个叛逆之言和一场无法预料的天灾之上,此事要慎重。”
长公主望向李玮。
李玮苦笑,“从臣的本心来说,我同意大将军的这个奏议,这可以为朝廷节约大量的财赋。但此刻变计,时间上似乎已经晚了一点,我们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内线作战的准备工作。百万人大撤离,大将军只是短短的一句话,但上至朝廷诸府,下至河北郡县,都要为这句话付出巨大的努力。这个难度太大了。”
“由外线作战转为内线作战,不是这个计策不行,而是我们用来准备的时间太短了。”太常荀攸也起身奏道,“如果大将军能在六月之前,一直把叛军阻挡在黄河南岸,则此策可行,但大将军无法保证。一旦我们准备不足,叛军提前杀进冀州,这一仗的胜负就很难说了。”
代领卫尉事的镇北将军阎柔和一贯谨慎的尚书左仆射朱穆却支持大将军的奏议,两人都认为凭借四万北军和七万冀州军的强悍兵力,完全可以把叛军挡在黄河北岸。不要说坚持到六月初,就是一直坚持到年底都没问题。
原北疆大吏意见都相左,其它大臣的意见当然更无法统一了。
长公主忧心如焚,焦虑不安。她看到大司徒崔烈一反常态,静静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十分奇怪地问道:“大司徒为何不说话?身体不好吗?”
崔烈站起来,大声奏道:“以臣看,我们根本无需议定此奏。”
长公主很吃惊,“崔大人这是何意?”
尚书台顿时安静下来。
崔烈先对长公主施了个礼,然后面对众臣,“从董卓进京开始,凡主政大臣有谁把这等大事奏请过天子和朝廷?董卓、李傕自然不会,就是司徒王允大人也没有。如果当初他奏请天子,天子一定会下旨招抚董卓旧部,或者他和朝中大臣们多多商量一下,朝中的大臣们也会同意招抚。但王允大人没有,他自己就做主了,他代替天子做主了,结果长安之祸接蹭而至,大汉最后一个迅速重振的机会就这么拱手葬送了。”
崔烈转身指指放在长公主面前的奏章,激动地说道:“今天,你们看看大将军,他在千里之外还想着天子,还想着朝廷,这样的人不值得信任,我们还能信任谁?我们还能指望谁去中兴大汉?大将军要的不是我们的意见,他要的
第4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