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七章 并州不可一日无君!(1/2)
百年之后,他们这些匈奴人就能够成为汉人中的一员。这么一想,那些匈奴人又怎么可能不感激涕零?可知道,他们匈奴人归附也有数百年了,却是从来没有让真正的汉人认同过。即使是大汉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这些胡人,可是他们却永远融入不进去汉人的阵营。
总之,两汉时代,这些胡人想要得到大汉的认同感实在是太难了!他们想要拿到大汉的绿卡,那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可吕布这一下倒好,将这些部落的人每人给发了一张绿卡。这样的手笔,让长久没有受到大汉认同的匈奴人很是感激。
在这些匈奴人的大力支持下,严氏的祭祖仪式,也是办的很是风光。严邯这个三叔父,也是自然而然地成了严氏的族长!至于他的两个儿子,严修严武也是当了两个小吏,依吕布看来,这两人还是有进步的空间,若是能够在基层多历练一下,将来还是能够成为这北地的栋梁之才。
时间飞逝,转眼间便是九月。
金秋九月,本是收获的季节,可是在朔方五原云中雁门这些地方,却是开始准备了秋冬之际的耕种了。两汉时代的粮食产量很低,若是一年一耕的话,还是养不活所有人的。也正是因为如此,这时候基本上一年两耕。冬种小麦春种粟,两种农作物轮流耕作,才能够养活一个家庭。而如今正值秋冬之际,那冬小麦的种子,也是让各地官吏纷发给屯田民众。这些日子,经常可以看到那农田边上成群的屯田在翻新着田地。
这些安置下来的屯民,深怀期望,各个都是有一身的干劲,经历颠肺流离之后,他们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的生活。那些分发给他们的田地,也是如同孩子一样,这一日要去看上个数次。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走向了正轨。
可吕布一行人,却是悄然地离去。没有这来时的轰轰烈烈,这归去时,都没有人多少人知晓。
离别,难免是有些伤感的。尤其是这个时代,一但离去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回!回来时只怕又是物是人非了。那些九原故人,下次再回来时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已经不在……
最后看了一眼那土黄色的九原城郭,吕布抓起缰绳,调转马头,长叹一声,“走吧!”
一行人,终究是踏上了归途!
……
这回去的路,并不是走的来时的路。
吕布并没有继续选择从朔方西河那边回去,反而是从云中、定襄经过,抵达雁门。这样正好可以看看这些地方的屯田进展。这一路上,也是能够随处可见各地忙碌的景象。看得出来,韩浩也是和程种一样,在屯田上下了一番苦功,这些地方的屯田也是进展得很快。在吕布他们经过这云中的时候,韩浩还专门上前询问了一些屯田的事情,而吕布也是将他和程种两人之间制订好的屯田大略告知了韩浩。
当然,这北地屯田的大计还是得托付在程种的身上。韩浩在这北地,只是为了维护这屯田的进行罢了。待程种将朔方五原那些地方屯田进行好之后,也是要到云中定襄雁门这些地方进行屯田事宜的。屯田的制度完善之后,这基本上就不会出什么乱子,韩浩这个武威校尉也是管理好军队也就够了,至于屯田的事情还是要交付给程种的,毕竟韩浩可没有程种那样专业。
这从云中定襄两个地方经过之后,吕布他们便是走到了雁门,雁门太守郭韬闻说吕布他们抵达时,也是扫榻相迎。这位雁门太守,晋阳郭氏的领头人,在和吕布相别数月之后,风采依旧。这数月的时间,吕布扫平了北地,退拒强敌,而郭韬也是没有闲着,将雁门治理得井然有序。不仅是让代郡的乌桓没有寇掠边境的机会,还成功地抵挡住了数次太行山上的黑山贼寇的袭击。更是开胡市,通胡利、治水患、劝农桑。所谓保境安民,治土一方,莫不如是。
这样的表现,实在是让吕布刮目相看!
那些世家大族,能够屹立不倒,开枝散叶,愈来愈繁盛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这郭韬真的不负晋阳郭氏之名,与其相比,那个晋阳的郭胜实在是差的不止一点点。
夜宿阴馆一宿后,吕布他们也不在这雁门作任何的停留,便是立马继续前进了。郭韬仿佛放心不下吕布这一行人,将他们送至广武后,这才止住脚步。
看着前方的道路,郭韬勒住了马的缰绳,指着前方道,“从广武至晋阳,可有两条道。直走,过原平之后便是阳曲,那儿便是太原郡的地界了。只是这些地方,也是井陉道上的那些太行盗匪的劫掠之地,近些时日,我多有听说这太行山上的贼匪经常在这原平出没。为了君侯的安危着想,我还是劝谏君侯选择另一条道路,绕道原平,沿着汾水,经汾阳城故地、羊肠仓而下晋阳,这途中没有多少人烟,可也算是安稳!”
汾阳,汾水之侧,西汉时期所设,东汉时期废黜了。绕道原平,顺着这汾水直下晋阳,也是常道。郭韬说这些,本也是好意,只是在吕布听来,却是格外的刺耳。
他堂堂的镇北将军,大汉的并州牧!途经他们并州的地界,还要畏惧于那些盗匪而绕路而行的话,这传出去,实在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了。
也没有多言,吕布看了看那前方的路,又看了看这个郭韬,微微一笑,“德容说的这些话,我都知晓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德容还是请回吧!我看如今这雁门,可是一日都离不开你郭德容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