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2章 苏秦的嘴(2/3)
,屈指数着:“各位大人,现在朝廷正发兵征讨鞑靼呢,二十万大军出塞,人吃马喂,多少钱粮?这是北边,南边呢,四十万大军入安南,兴灭继绝,为安南陈王讨公道,只这两处,就是六十万大军呐!再说东面,我有一位知交好友,百度锦衣夜行贴黄门内品提供校对起来,他与诸位一样,也是一位虔诚的回教信徒呢。他奉了我朝天子之命,率军十万、战舰千艘,宣抚南洋诸国去了,你们算一看,这就是七十万大军呐。只能说,贴木儿挑了一个最好的时机,趁着我们四处用兵的机会,举兵东来。”
“七十万大军……”
在场的头领们听着都有些眼晕,不过他们并未怀疑,一则夏浔略有夸张,夸张的不多,二来他们消息滞后,军事行动的详细情报他们是不可能知道的,他们去年才刚刚知道靖难期间,朝廷先发五十万兵,又发六十万兵剿燕王,两相比照,并不觉得夏浔的话有什么不实之处。
夏浔又道:“如今,朝廷在甘凉有精兵十五万!”
这一句,他没有丝毫夸张之处,因为这些西域将领不可能对近在咫尺的甘凉兵力也不了解,如果有所夸张反而要弄巧成拙了。
夏浔道:“在陕西、四川、河南,已经集结了大量人马,即便不动用京营卫戍军队,朝廷也可以随时向甘凉再投入三十到四十万的军队!”
这个数字,登时听得在场众人心神大振,唢南迫不及待地道:“国公,如此说来,要保证西域作战,至少五十万人马是没问题的,这……,为何朝廷还要收拢官兵,屯兵于嘉峪关内呢?”
夏浔瞟了他一眼,眼神很灵活,将“你知不知兵?”五个字诠释得非常清楚明白,弄得唢南老脸一红,很是心虚地缩了缩脖子,但他还是不明白,既然朝廷可以抽调出这么多兵马,至少一倍于贴木儿的军队,为何不予他迎头痛击。
夏浔看得唢南很惭愧了,这才解释道:“因为,北边、南边都在用兵,尽可能的在中原保留一些机动部队,一旦南北战场出了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才抽调军队出征嘛,未虑胜,先虑败,如今三面作战,岂能不留余力?如果这般冒失地作战,一旦有所失利,岂非满盘皆输?”
“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更主要的原因!”
夏浔严肃地道:“我们必须正视自己的短处。中原军队,多出身农耕,不可能像塞北、西域的百姓,自幼精于骑射,因此,他们必须经过严酷的训练,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士兵。我们要训练一个杰出的骑兵,要耗费大量的资财,而草原沙漠中的人,自幼为了生活,放马牧羊的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这个训练。
可是中原人,亦有自己的长处,他们善于制造各种精良的兵械,单独拿出来与塞北西域的人去大漠草原上较量骑射虽略显逊色,却胜在可以适应多种环境下的作战,山地、丛林、河网、平原、守城……,他们都能胜任,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扬长避短呢?非要用自己的短处去应战敌人的长处才叫英雄?依我看呐,那叫愚蠢!”
“同时,中原军队步骑混编,机动力较差,更依赖于粮草辎重的供给,数十万大军一动,需要大量的粮草补给,一旦粮草不济,就要出大问题,而西域千里不见人烟,远远比不得中原十里一城随时补给的环境,把数十万大军放到旷渺无人的地带,岂非自曝其短么?”
夏浔道:“你们看,河西通道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南北介于祁连山和阿尔金山、马鬃山、合黎山和龙首山之间,东西长而南北窄,南北两面山岭绵亘,山岭夹峙之间,最宽处不过两百余里,窄处仅几百步,古人谓河西之地“一线之路,孤悬两千里”,这不是极好的痛击来犯之敌的好地方么?
贴木儿远来,虽驱百万牛羊,也难以长久供给,只要把他们阻在关隘之下,耗尽他们的粮草,待其兵疲将惫之际,再发兵掩杀,岂不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
夏浔看了看在场的豪绅将吏,又道:“当然,这一来,关外之地,可能要受一阵苦难,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一则,朝廷正在南北作战,牵制了许多兵力,否则,我们大可以兵力之众补拙,不必先守后攻;
二来,这西域……,总有一些人对朝廷抱有忌惮之意,这么多年来频施手段,阻碍朝廷的力量向西经营,现在强敌来临,仓促之间,这里道路不畅、粮储不足、关隘不险,朝廷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叫士兵做无谓的牺牲?他们也有父母妻儿啊!”
夏浔淡淡一笑,又对他们道:“当然,叫你们独力承担,也是个问题,如果强敌骤至而不可抵挡,我觉得暂避其锋芒也是可以的,比如先遁入大漠,又或者暂迁入关内,给他们来个坚壁清野……”
夏浔后面的话,大家已经没有太往心里去了,他们正在反复咀嚼夏浔这番话透露出来的信息:大明还有充足的兵力,据险关而守的目的不是畏惧贴木儿的大军,也不是要放弃西域,只是考虑到三线作战的安全,同时避免钱粮的消耗和将士无谓的牺牲。
明军的整个军事计划里,完全没有西域失守、河西失守后如何应对的考虑”而是如何消耗贴木儿的兵力,以及如何反击的策划。这个信息的掌握,对于这些实际控制着西域一切资源和人口的头头脑脑们决定自己的立场,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一时的攻守、强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