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兄弟隔于墙(2/3)
来太子,一个大唐最高军事统帅,成功率有多大?我心里一点底都没有。”“当时我们兄弟互相戒备,出入都有一群骁卫跟随,大哥文武双全,虽不如朕,但也不弱。元吉是仅次于秦琼、你父亲、尉迟敬德的猛将,你父亲就义后,他的武力大唐第三人,甚至可以说是与尉迟敬德第二。就算他们失了先手,坚持一阵子根本不问题,当时宫中禁卫尽是他们的人,等禁卫到来,我这百人队必死无疑。我也是以必死之心去行事的,可结果却是大出意外,大哥的那些骁卫竟不堪一击,悍不畏死、骁勇善战的四弟竟畏惧潜逃,让敬德轻而易举的刺死。我一直想不明白,最终只能以天意来说服自己!现在听你说四弟还活着,我终于豁然开朗!”
“四弟深得大哥信赖,所用亲卫皆由四弟选拔与掌控,他想要调动大哥身边人手轻而易举,他调走大哥的精锐亲卫,是故意让我胜出,等我跟大哥死了一个,他便能够站出来主持大局,以大义之名处死胜出的那一个。我跟大哥都死了,太子之位自然非他莫属。只是我行动快,立即从父皇那里拿了大哥、四弟叛乱的圣旨,我大义在手,又在军中拥有独一无二的威望,不到一个时辰就掌控了皇宫禁卫。四弟深知宫墙高大,不是一时半会所以攻克,一旦十六卫赶来他必死无疑,因此当机立断的潜出长安劝说颉利南下。大唐人心惶惶、防线崩塌,几十万突厥一举杀到了长安城外,他的设想是好的,但是又错了。”
李世民分析至此,已经是笑容满面,也许以前的种种不解豁然贯通,也许是觉得李元吉枉费心机。
“我考考你,你且说说,他这次错在哪里?”
“呃……”罗通综合渭水之盟的结局,认真的思索了一会儿,满怀自信道:“他看不清突厥的本质,算错了颉利的需求。”
李世民眼睛一亮,道:“详细一点!”
“颉利是个人杰,他看的很透彻。知道我们中原的富饶并不适合他们突厥,我们中原的富饶是因为农耕文化,农耕是中原的基本。而突厥是根是畜牧,我们的土地盛产的粮食不是马草。颉利要是看中我中原的土地,早在隋末动乱的时候大军就可以南下。试问那个时候,十万突厥铁骑,哪个诸侯能够抵挡的了?”
“无人能敌。”李世民认可的说道。
李家反隋的时候,拉帮结派不过是三万不到的新兵蛋子,若野外真遇上十万突厥骑兵,那铁定是一波带走的结局。李唐好歹是世家,李渊自身也有一定的身份势力,以李家起家的资本都是如此,刘武周、窦建德这些出身底下的北地强豪就更加惨淡了。
那时候若真遇上突厥大军南下,除了龟缩在城里,没有第二条路。也是因为如此,当初李渊不得不厚着脸皮让刘文静出使突厥,缴纳保护费,这才抽出兵力攻打关中,李唐正式在隋末立足。
“突厥在能打的时候不打,大唐一统天下,突厥还会为了土地而出兵?答案肯定不是。所以说,突厥从来都是为了钱财而战!他们的战争只不求财,故而他们不会跟我们死磕。”
罗通神采飞扬肯定道:“草原没有忠君思想,他们崇尚强者为尊。在我看来,‘大可汗’就是个屁,没有任何的用处,只要各部强大,只要我‘大可汗’衰败,这‘大可汗’就是他们屠宰的对象。各部听从‘大可汗’号令是因为他们没有实力,一但他们有了实力,必然会露出他们了锐利的牙齿。颉利为了继续稳固地位,就必须在军事上凌驾于各部的总和。对于他来说,他的每一个嫡系将士都是宝贝,所以,当陛下在渭水布下疑兵的时候,他已心存退意,再到岳父答应用布帛钱财与之结盟,求财的目的已经达成。长安处于大唐腹心之地,突厥多呆一天就多一天的危险,因此颉利干脆利落退了回去。”
“颉利不会为了财富而损失安身立世之本的军队,更不会为了不适合他们生活的土地损失折将,李元吉看不穿颉利这一用心,他的谋算理所当然的失败。等他明白过来一切已经迟了。”
“赵德言用中原这一套祸害突厥的时候,深得颉利的李元吉一定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若是颉利建国计划成功,便能坐等突厥与大唐拼得两败俱伤,自己成为最后渔翁;若是颉利的建国计划失败,李元吉可以趁乱壮大,颉利成败与否都与他有利,他不可能不支持赵德言。”
“正是如此!”李世民凝重道:“我这四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混吃等死、愚昧无知的纨绔,借此隐藏着自己的野心,然后借助身体之便利,挑拨我与父皇、大哥的关系,看似鲁莽无谋,却处处借刀杀人。”旋又透出讥讽的神色:“他嘛,就如汉初之陈平,但少了几分圆滑,又如曹魏之贾诩,但少了几分沉稳。唯一的长处就是阴毒,能够让他的对手万劫不复。但阴谋比起阳谋,始终落得下成,这类人只能生活在暗处,若上了台面,就成不了事啦!以前,我不知道也就罢了,现在我知道他还活着又岂不加以戒备?他终究成不了气候。”
完了之后,一拍案几道:“四弟出计谋害小妹在先,又谋害天下,我李世民饶不了他。有了这本名册,我让他心血毁于一旦。”
这番话李世民也只有对着罗通才说的出口,只因在李世民心中罗通除了是他的臣子女婿,还有另外一个身份,能够一起把酒言欢的知己。
罗通一时间也不知如何回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