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府试风波(1/2)
县试由知县主持,府试则有知府主持,场次,内容与之前相近,唯独结保的人要多一人,考试地点自然有变异,地点在江州书院。
叶秋花在林山县书院声名不虚,愿与之结保的人不少,微微一犹豫,最终定下的互保者有张一远,陈词,李滨水,唐选等五人。
参加这次府试的人数比县试多太多,不仅有江州下辖几个县新过县试的学子,也有若干未通过府试的人,两两一叠,人数蔚为大观。
一干人等都在江州书院外候着,还有相应衙役在维持秩序,清晨未亮的夜色将一切笼罩。
“叶秋花,你这次要为我们林山县争口气。”
“是的,我们林山县许久没人能夺府试榜首,可不能泄气。”
“苟富贵,勿相忘。”
……
在一群林山县学子中,叶秋花正被他们轮流勉励,虽然知道府试重要,但是这么严肃正经的勉励,实在让人欢快不得。
叶秋花微微一笑,“我们林山县学子也不能放松才是。”其他人等,听后也点点头,然后渐渐将目光放向临县人身上。
农耕为主的时代背景促使地方家族出现,繁荣,内部处理事务,相应的在科举这一路上,暗地里也免不了地方帮衬过科举等事。
这些林山县的学子在县试上你争我斗,到这府试上开始相互为友,敌意排斥的则是邻县人。
这时,一个极有敌意的目光瞪向叶秋花,叶秋花左右回顾间,发现目光来自邻县一个做派十足的贵公子。
那贵公子如叶秋花般有若干学子在一旁打招呼,此刻定是经他人之口,察觉到自己对手之一是谁名谁,才向她瞪来。
如芒刺在背,实在不得舒服。
“叶秋花,你好像在分神?”李滨水察觉到叶秋花不对劲,“等下可就要府试。”
“县试尚且拘于一县,约莫两百人,取二十五人,此次一千人多,录五十人,率小,则境况比之前难尤甚。”
唐选听二人对话,揶揄道,“想不出叶秋花心底琢磨的透亮,算数也非白学。”
“务实派一心科举应试,这些也是要学的。”叶秋花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终到卯时一刻,府试开门,在四名提红灯笼的衙役带领下,到达号舍前,先搜身,靠考引入考场,叶秋花等人系数跟着队伍入门,只是黏在她身上的目光,一直等各入号舍后,才散去。
府试共三场考试,第一场为考帖经,时长为一天。帖经考的是记诵,即学子对于经典读物的记忆与诵读情况。
《通典·选举三》有记载,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
用比较白话文表达就是将所要考的内容随便揭开一页,掩盖两边,中间只留一行,又用小块纸帖遮三个字,让考生把遮着的字写出来的一种考试方法”。再类比的详细就是语文的填空题。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这只是一道开胃菜,初看不难,至少对叶秋花这样年纪轻的人难度不高,若是屡试不第,白发苍苍,那就会力不从心。
这一场,相安无事,淘汰的不多。
第二场为杂文,时长为一天。杂文考的是辞章,即学子诗词文章。
考题会提供相关案例,根据不同案例情况下,要求考生写不同的文书,比如总结案卷,招募消息等等,直接与一般官员应酬工作挂钩。
而且每一种文书要求不同,相应模式也有差异,对相应的体式、内容、语言各有要求。
叶秋花将相应试卷看下来,按照脑海中记忆的格式,一点点将每一题认真答题,只是连叶秋花也不得不承认,寻常官家子弟日常多接触这等文书,确实比一般人科举应试要稍微上手。
这一场比头一场要求更高,更贴实际,已经算是在吃正餐,所以淘汰人数上比先前更多。
终于在考试结束的第三天下午,公布第三场考试的入选名单,正式进入厮杀阶段。
只是这一次放榜才出,看榜的人纷纷有意见,因着这次林山县学子人数最多,几个邻县学子脸色难看,纷纷对榜单质疑,甚至声讨,境况越演越烈。
“我以为这次定是知府身边人私下受人贿钱,才有这等局面。”
一人质疑道,“可是知府名声在外,看起来高风亮节完全看不出……”
“这些你有所不知,就算是知府不知情,这泄露考卷一事是可以办当的。”
……
三三两两闲聚一处,压低声音故作神秘闲聊,此举也给落榜的学子找到了好的借口,围观的人也越发多。
叶秋花与张一远,唐选,陈词,李滨水等人才往榜单走去,当然也看见这样场景。
等走近后,几人脸色不好,这些人原来在此处私议地方长官考场泄题一事。
此事要从前几年说起,院试主考官是一方清官,自然不做这等贪人钱财之事,只是榜单一出,却有无数考子多次向上举报,考官徇私枉法,贪污舞弊,顿时引起皇帝注意。
科举有舞弊现象,不仅会造成人才流失,也会影响官场正常生态。帝王之君,绝不姑息,立马派几个官差,下去查。
不查不知道,还真泄题!故事主角从清官小妾说起,小妾被学子门笼络,想赚这笔泄题费,只是如何泄,还真是个问题。
清官日常穿衣伸手等人就行,小妾就将试卷放在清官后背衣衫上,引他到布庄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