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御书房议事三(1/2)
崇祯的所作所为,想想就让人心寒,可以说,大明王朝的灭亡,就是崇祯皇帝一手造成的,换做大明的任意一个皇帝都不会搞到如此地步。
万历皇帝多年不上朝,可是朝廷的财政却并没有出现亏空。
崇祯的哥哥,也不大管朝廷的事,却也为崇祯留了不少的家底。
而崇祯皇帝,不分白昼黑夜的工作,却穷得叮当响,自己穿着打补丁的衣服,而血战的将士们却连军饷都拿不到,当真可悲。
一个明君,只要选好有真正才干的大臣,其余的让他放手去做就好,不要做过多的插手行为。
术术有专攻,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的,都有自己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作为皇帝,只要找到真正的人才,让他像老黄牛一样,为自己打造一个盛世就可以了,自己只管享受就可以了。
而崇祯却认为自己比谁都强,认为谁都不如他,这就是他的短处。
每一个大臣或者将领做事,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大臣们可以按照自己规划好的步骤,一步步的进行,最后将事情彻底做好。
可是崇祯却从中敲掉几个步骤,然后再让你去做,此刻,大臣们的心里恐怕只有四个字,“真坑爹呀。”
唐龙收回思绪,将目光重新放在陈新甲的身上,眼神中流露出一种欣赏之意,微笑着对陈新甲说道,“爱卿快快请起,我们坐下慢慢说这件事,以后朝廷还需要更多的像陈大人这样的干才呀!”
陈新甲本来小心翼翼的心情,忽然间变得激动起来,这是要重用自己的节奏啊!
“皇上,乱世该用重典,才可平息这些灾民。”陈新甲试探着说道。
唐龙不知可否,转头示意李待问说出他的看法。
“皇上,老医是户部尚书,掌管着天下税收,皇上可知盐税的重要性。”
李待问说到这儿,语气停顿了一下,抬头看了崇祯皇帝一眼,这本是极为失礼的事情,但是他不得不看,他深深的知道盐税的重要性,如果崇祯皇帝依然是那副不与民争力的态度,他就应付了事,不再说下去了,如果皇帝确实想要改革,那他李待问不介意将这把老骨头,献给皇上。
唐龙正色的看着李待问,语气沉重的说道,“以前朕有些偏激,总想把事情做好,却反而将事情弄得不可收拾,以至将这大好河山,搞得盗匪四起,民不聊生。
朕昨日没有上朝,就是在痛恨思过,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朕的大臣们主张废除商税,朕认为是好的,就废除了,却反而加重农税,才将百姓逼反。
这都是朕的过错,今日找你们二人过来,就是想将一些错误的事情改正过来,让这天下重新出现太平盛世。不过说这些有些远了,毕竟眼前的局面也是危机时刻,能不能渡过此次难关,尚且未知。
朕现在真的有些迷茫,希望二位大人能够开诚布公的跟朕谈一谈,让我们君臣一起努力,将这个乱世平息下来。”
李待问的眼泪禁不住又要流下来,心中暗恨自己,今天这是怎么了,一把年纪的人了,怎么总像孩子一样的想哭呢?
“皇上,臣曾研究过前宋的税收,宋朝一年的总税收是1亿6千万贯,这里包括所有方面的税收,单只是盐税这一项,就达到3千万两白银,而我大明朝,盐税最高只有2百五十万两白银,而废除商税,现在已经一文也收不到了。
皇上,三千万两白银呀,能干多少事情呀。
皇上,崇祯元年的时候,全都算上,还能收上来2500万两银子的税,可是随着天灾人祸,到现在每年只能收上了4百万两银子,4百万两银子又能干什么?只是所有官员的俸禄就用得七七八八,而军饷一年就是一千零八十万两白银。
而皇上所征的三大饷,理论上可以收到1600万两白银,可实际上,根本收不上来,百姓本已疾苦,再加上这1600万两白银的税收,已经将他们逼到了死路,臣请皇上撤掉所征的三大饷,改收商税和盐税,让百姓能够安居乐业。”
他也是抱着会被崇祯皇帝砍头的念头,说的这番话,他不愿意看到大明灭亡,他希望大明能走入正轨,重现辉煌。
李待问说完,殿中一片寂静,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着崇祯皇帝的判决。
只是片刻工夫,却让李待问感觉像是过了千万年一般难耐。
“李大人,你的这一番话说到朕的心里去了,当年是朕的失误,让百姓遭此劫难,看到无数百姓受灾,却又无力去赈灾,朕的心真如刀割一般难受。
李大人,你先不要说话,要好好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做,才能最快的见成效,毕竟受苦的百姓是等不起的呀!”
崇祯的这番话,在李待问的耳中如天籁之音不绝于耳,皇上终于清醒了,不再受小人的蒙蔽,大明中兴有望了。
不说李待问在一边感动非常,陈新甲在一边,也是听得热血沸腾,又见皇上的目光投到了自己身上,知道自己该说点什么了。
陈新甲清了清嗓子,“皇上,杨大人在西北,本已势弱,微臣觉得让杨大人不该冒进,应该保存实力,撤回京师附近。
然后将土地分给京师附近的农民,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杨大人的兵力要保护这些人的安危,京师的局势稳定后,再徐徐向西北图进,才是上策。”
唐龙听罢,不由鼓了鼓掌,口中赞道,“不愧是朕的兵部尚书,能够想到这些,也是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