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铁范铜炮(1/2)
王斌道“戴兄,这炮你打算怎么铸造我的意思是,你还是打算用泥范做炮吗”
戴梓不由一愣,“不用泥范造炮,难道还能用其他的吗”
王斌斩钉截铁地说道“不用泥范,用铁范。”
第一次鸦片战争,清代的龚振麟发明了铁模铸炮技术,而西方这一项技术到20多年后才出现。铁模铸炮技术出来之前东西方都采用泥型铸造炮,而泥模不仅制造时间长(加上干燥至少要1个月),而且泥模烘干后里面依然有水分,铸炮灌入铁水后,高温使这些水分变成水蒸气,进而水汽进入铁内,从而造成铸造出来的火炮有蜂窝现象,这样造出的炮极容易炸膛。
所以为了减少炸膛的可能性,泥模制造的火炮通常都是壁非常厚,而炮径小,炮径小,炮弹就小,威力自然也小。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几千斤乃至上万斤的铁炮,其射程和威力要比英国人轻便许多的舰炮要小。
而且泥模造炮还有个特点就是不能重复使用,通常铸造完毕后,要将泥模打碎取出炮筒。不能重复使用,火炮的生产周期就长,铸造出来的大炮也就口径不一,从而没法规模化生产炮弹。
其实铁模铸造法不是什么新东西,中国很早以前就用铁模制造工具,在战国时代就用铁模成批铸造生铁农具。龚振麟的铁模铸炮工艺就是借鉴了很早就有的铁模制造其他工具的工艺,当然了比起那些比较轻的工具,用铁模来铸造火炮来确实做了不少技术和工艺上面的改进。
铁模制造火炮,周期短,还可重复利用,生产的大炮尺寸一致,减少了蜂窝等缺陷,炮弹还可以规模化生产,更利于部队的大规模生产!
但铁模铸炮的缺点也非常明显,那就是铁模铸炮的产品白口化非常严重。由于冷却速度太快,虽然比较光滑,但是生成的几乎都是白口铁,导致脆性增大,火炮的性能下降。为了增加抗拉强度只能用数量来堆砌质量,也就是增加壁厚来解决。
但由于王斌已经使用了热风技术,使得铁液的温度较高,所以生铁液中的硅含量也较高,可以有效促进石墨化。虽然铁液没有充分的时间从高温逐渐冷却进而析出石墨,形成优质的灰口铸铁,但相比白口化很高的铁液,已经提高了不少。
所以王斌在铁矿石的选择上要求很高,那就是含硅量高的铁矿石。高硅灰口铁可以最大程度上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而产生白口化;另外就是铁模预热,在浇铸铁液之前要进行七八百度的预热,这样就能最大程度减少铸铁液体在浇铸过程中表层液体凝固过程中的过冷度偏大问题。
王斌也想用砂型铸炮,但他现在还掌握不了这种技术。按照后世西方当时的造炮最高技术流程,首先用砂模铸造实心灰口铁柱,然后用超长钻头进行钻孔,之后车去外表面疏松区,然后进行扩孔、镗孔等工序。欧洲的铸炮技术严格说是机械加工技术为主,这与手工业时代的满清的主要技术铸造相比完全不是一个时代的概念。虽然外形都差不多,都是前装滑膛炮。
王斌现在可是没有任何的机械加工技术,砂型铸炮只能以后再说了。
不过,为了防止炸膛和其它意外事故,现在最好的做法就是青铜铸炮。
大雪山上有铜矿,铜的供应暂时不会有什么问题。冶炼时,加入一成左右的铅,就可以用来铸炮。
铸炮用的精铁硬度不够,易于白口化,铁炮膛承受不了颗粒化的膛压,很容易造成炸膛的事故。青铜延展性好,而且加工方便。青铜炮可以达到千发以上的寿命,而铸铁炮大约只有青铜炮的一半左右。
明朝时,广东的生铁质量普遍比北方的质量要好。明清时,佛山冶铁,每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可见广东冶铁规模之大。
相对于北方冶铁使用煤炭,广东使用木炭,这也使得广东生铁中的硫含量远低于北方生铁。含硫多,意味着生铁变脆,品质下降。因此明末时广东铸造的火炮质量,远远高于北方铸造的火炮质量。
从泥范到铁范的工艺和技术改进,就交给这些人了,王斌相信,相对于火枪火炮的复杂性,这些事情对于这些人来说,不足一提。
果然,戴梓听到铁范铸炮,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天助,这果然是个好主意以后这火炮可就好铸多了铜炮比铁炮耐用,咱们就从铜炮开始,等有了好的生铁,再用生铁铸炮。”
王腹黑微微一汗,道“这从泥范铸炮换到铁范铸炮,这工艺上的事,我就不管了,全都要靠你自己了。”
戴梓依然是兴奋不减,嘴里道“天助,这些事你就放心嘛,这还难不到为兄”
王斌来自后世,自是知道隧发火铳部件复杂,制作也十分困难,价格也很昂贵。只做一两把倒没问题,大量的话就比较困难了,需要突破。
而且火镰一旦受到污染,会导致打火的成功率降低,污染严重,有时候打火会打不着,要是上了战场,就会出现大问题。
尽管如此,隧发火枪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用了200多年,一直到后世的金属子弹出现。
戴梓继续改进隧发火铳,并安排火炮的铸造,等炮造出来了以后,先进行试炮,然后再进行规模化生产。
已经没有问题了,颗粒化也是不慌不忙地进行着。生产出来的,不管是火炮还是火铳,最终都是颗粒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