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青岛会议(1/3)
第三十二章 青岛会议
丹东战场的失利,日本关东军不得不把他们在苏联边境上面的一部分部队调到了沈阳一线,同时,朝鲜那边的日军,也尽可能的抽调出来,加入到保卫沈阳的战斗中去。
双方在这一带战斗不断,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斗,但是从朝阳到丹东这条线上,陆铭手下的两大集团军主力和关东军不断交火。
每一战,日军都很吃亏,没有办法,现在的关东军实力下降的太多了,武器跟不上,人员更是新兵占了多数,制空权基本丢失,这样被动的情况下,关东军只能用人命去填。
两大集团军打的并不急,对日军险要的地区,他们能避开尽量避开,专门挑好的打,以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这一来双方伤亡的比例悬殊就更加的大。
每攻击日军的控制区或者据点,第二、三集团军的指挥员们,都会集中优势兵力,对日军用各个击破的办法,一一敲掉对方。
关东军司令部也很想改变这样的被动局面,但是他们几次行动,都以失败告终,天空中的侦察机随时掌握着日军的东动向,他们很难瞒过对方,关东军精心准备的几次行动,反而成了送死行动。
和可以尽力出动的陆铭手下各部相比,关东军毕竟需要防御那么宽广的地区和那么多的城市,他们的兵力这一分散,真正能调动的部队比对方就少了很多。
山田这个关东军司令官想了很多办法,但是都没有取到什么作用。
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出动他们的秘密部队,也就是731部队,不过山田不敢去赌,为什么会让山田打消这样的疯狂举动,多少和现在日军的形势有很大的关系。
其实,在日军高层,他们都很清楚,日本战败是必定的,这个时候还进行抵抗,不过是想为自已争到多一点谈判桌上的筹码而已,如果用了细菌战,就不是那么容易交代的,毕竟这是违背人道的做法。
这也不难理解,如果真用细菌战可以改变这一切,能为日本取得胜利,可能日本高层会毫不犹豫的用上,但这时的日本已经没有救了,做这个举动反而更加激怒对方,并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所以日本高层才会放弃。这个时候,日本天皇裕仁目光呆呆的看着桌面上的战报,每天,都会有很多战报送来,冲绳陷落之后,还不断有什么击落多少美国战舰的报告送到他这里。看着这些完全是虚假的战报,裕仁连看的**都没有,东京已经全被炸成了一片废墟,现在美国人的老b少了很多,更多的是他们的舰载轰炸机编队。
关东军那边,同样是报喜不报忧,裕仁很早就听说,陆铭出动的部队进入东北的,才三十多万,从关东军的战报里面,他们消灭的敌人,已经超过了六十万,这些军队难道自已变出来的不成?
如果真消灭了对方那么多人,满洲早就没有对方的军队了,可他怎么听说,连丹东都被丢了,如果对方占领朝鲜半岛,他们离日本本土就太近了。 [
这些,天皇根本管不了,陆军的那些人,现在已经把持了全部朝政,他自已很多事情都被蒙在鼓里,天天呆在这地下防空洞里,裕仁很想出去外面看看。
其实,早在三月份,皇作出第二次裁断,决定终止战争。
这是以东乡外相为首的主和派的胜利。东多作为外交官,对外国比较了解,这和河南陆相等军人不同。军人们完全不了解日本以外的世界,他们在和外国作战时,封闭在日本国内,光考虑着日本一方而打仗。
日本是个孤立的岛国,是使用一种语言的单一民族,一直过着和其他国家没有接触的生活,创立了一个只有自己的世界。孤立的结果是把一个世界当成一切,予以绝对化了。军人们都患有这种“绝对化”病。不用说,直到今天,许多日本人还被这种痼疾所纠缠着。
1945年以来,军人们的心中确有一种维护日本和国体等抽象概念,但他们却没有看到眼前的活生生的日本。
为此,他们拙笨地要先牺牲国民,最后自己也全部死去。他们缺少“生存下去”的勇敢,却过多地有“轻易死去”的勇气。
另一方面,从天皇的角度着,国体是由于皇和国民构成的。不象军人所认为的那样,天皇制是和军队结成一体的,所以他能舍开军队。
并且,有木户内大臣那样的天皇近臣,力图停止战争挽救天皇制。在他们来看,采取政府和军部投降的方试维护皇室,特别是将天皇制从军队手中解放出来,使皇室和战争分开是可能的。
然后,以天皇的仁爱之心开太平救国民,天皇置身其上,超越战争。
但是,战争的结束并不是靠天皇个人意志所能实现的。的确,在进入1945年,菲律宾等战局连续失利以来,天皇已看透前途,决心宁可付出投降的代价,也要结束战争。
然而,昭和年代的日本,是个没有最高决策人的奇妙国家。天皇的国务活动虽由内阁辅佐,但军队由天皇亲自统率,并在国务之外,即统率权是独立的。
但天皇对国务、对统率权,都没有坚持自己的意志。统帅军队,由参谋总长和军令部总长辅弼。与内阁同样,天皇对军部的决定,只有过提问,都是原样批准的。
到了昭和时代,军部开始冒进,政府和军部朝不同方向发展,国家对外当然也就缺乏统一的国家意志。明治宪法第11条规定统帅权独立,这种二元制是模仿17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