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自作主张(2/3)
得还是太多。”陆铭没有抬头,“决定胜利的条件,不是军队的数量,而是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李秋没有再说话,他同样陷入沉思。
南京,陵园路委员长官邸。
戴笠匆匆的走了进来,陈布雷看到是他,招呼都没打一个。
蒋介石听到报告,招呼了声,“雨农吗?进来吧。”
“校长,陆铭到了南京。”
听到这话蒋介石神色一下变坏,“来了也不来这里拜访,看来他翅膀是真的硬了,不把我看在眼里。”
戴笠不敢回答这话,“校长,李宗仁和白崇禧去见了他。”
“他们,呵呵,我能想象。”蒋介石冷笑了声才问戴笠,“除了他们,还有谁?”
“眼下没有别人,我会重点关注的。”
蒋介石眼睛扫了眼戴笠,“陆铭是不会和我争的,你把重点放在他身上就错了,大错特错!”
戴笠没有听懂蒋介石说这话的意思,站在一边发愣。
老蒋看到戴笠的样子,也没有去解释,“好了,陆铭那边就不用去管了,如果被他知道你的人在监视,这个后果会非常严重,你要懂得,不要去自找麻烦。”
“戴雨农走的,终究是小道。”在戴笠离开后,蒋介石评价了句,陈布雷点了点头,很赞成这番评价,“没有大局观。”
赫尔利和他的前任詹森不一样,罗斯福总统期间,派他来是加强和史迪威之间的沟通,特别是对蒋介石,另外,这个人来自俄克拉荷马州的美国人,爱好浮夸,头脑简单,傲慢而又自大,还是个两面三刀的人物。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京政府曾多次寻求美、英、苏、法等大国的援助,特别是美国的支持。
但美、英等国家,基于自己的利益,对日本侵华采取“中立”政策,持“不干涉”立场。
1938年以后,由于日本侵华战事不断扩大,使美国在华利益受到很大影响,中美关系才出现转机。
美国在外交上向日本施加压力,并在经济上给予南京支付一定的支援。
在这以后两年多的时间里,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中美关系虽时冷时热,但总的趋势还是美国不断增加支持。
这表现在:1940年3月汪伪国民政府成立后,美国外交当局发表声明,强调重庆政府是唯一合法的政府。
在1941年3月8日~1941年12月8日的日美会谈中,美国国务卿赫尔也比较强硬地向日本政府提出了要其从大陆及印度***半岛撤出所有陆、海、空军及警察武力的要求。
美国还提出与日本一起放弃在华的所有治外法权。
同时,美国在1939年和940年两年里,向南京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贷款,以稳定他们的经济。
1939年,美国政府废除了《日美通商条约》,停止供给日本不可缺少的战略物资,这种“经济制裁”,使日本的侵华战事受到了一定限度的限制。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质的转变,这个转变是巨大的一个进步。
美国不但加强了对南京政府的全方位合作,还在政治地位上,作为其世界范围内与德、意、日法西斯进行交战的战略盟友。
就尽可能在经济上和军用物资上援助此时已明确担当中国抗日战争领导者的蒋介石集团。
虽然美国的垄断资本财团在这样做的同时,还有更深远的对战后世界格局的考虑但其对国民党政府的支持,却也是中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必要经济条件。
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日本在袭击珍珠港之后,又占领了关岛、威克岛和香港,并在1941年12月下旬已攻到马来亚的北部。
美军的失利,使得美国寄希望于我国战场,要求南京政府军队发动进攻,拖住日本军队,减少或削弱日本对美国阵地施加的军事压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为了搜集对日作战情报,于1943年4月15日同军统达成了建立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协定,规定美方同意向军统提供武装和其它电讯、气象、交通、医疗等器材和装备,帮助国民党训练特务。
7月1日,该所在重庆市郊的磁器口正式成立,国民党军统局局长戴笠任主任,美国海军少将梅乐斯任副主任,直接隶属于中美两国最高军事统帅部。
在中美合作所建立初期,其主要任务是:扩大搜集与交换情报,布置东南沿海的敌后情报网和全国气象网,侦译敌方电讯,展开心理作战等。
开始,双方的合作还是很不错的,但是史迪威和蒋介石闹矛盾之后,赫尔利在罗斯福总统在世时最多说点坏话,到了杜鲁门继任,这位特使为了体现他的权威性,现在基本成了蒋的有力支持者。
这次召开会议,也是他自作主张举行的,目的是帮蒋介石树立权威,这点美国政府都不知道。
陆铭到了南京后,他越想越感觉这件事有点怪,“李先生,你说这个时候,美国怎么会召开我们来开这样的一个会,我总感觉这件事有点不太对,你马上给尼米兹将军和马歇尔参谋长去份电报,问问他们知道这件事不?”
“好,我马上去半。”
晚上,马歇尔和尼米兹的电报前后到达,他们都回电说不清楚这件事。
马歇尔的回电还提到,他会问下杜鲁门总统有没有这的安排。
第二天,也就是开会的前夕,马歇尔的再次来了份电报,这里他还提到,杜鲁门总统竟然也不清楚这件事。
李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