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九章 另有所图(1/2)
先是夹河一战盛庸大败,朝廷损兵折将,朱棣迫使盛庸不得不只能在龟缩在德州城里不敢出来,紧接着便是在藁城附近引诱吴杰平安两人上钩,一战下来斩首数万又是一场大胜,直接将吴杰和平安两人打的抱头鼠窜毫无反击的能力。x23u
手下士卒折损大半,现在留守真定城的仅剩下一些老弱病残之人,吴杰和平安两人仓皇逃回真定城也是心中不安,生怕燕军杀到城破人亡。
接连两场大胜,使得燕军士气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所有将士们都摩拳擦掌准备继续战斗下去。
虽然说打仗肯定是要死人的,但所谓富贵险中求,燕军的士卒待遇那是相当的不错,还有战功的赏赐方面,朱棣从来没有克扣减少过哪怕一丝一毫。
因为朱棣很清楚,他想要成事,所依靠的力量必须是这些普通的士卒和将领们,没有这些人的支撑,燕军可就是名存实亡了,甚至朱棣还有什么资格去和朱允相抗衡。
对待自己手下人好,这些士卒们才会更加有动力去厮杀去战斗,去为朱棣的大业拼搏不惜性命。
而之前聊城的惨败也早就成了过眼云烟,雪耻之后,这件事自然而然的会被抛之脑后,教训上朱棣肯定会铭记在心中,但骄傲自信的状态也一定要保持住……
燕军连战连捷,可是给了朝廷巨大的压力,朱允也免不了心惊肉跳一番。
虽然眼下朱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攻占朝廷哪个重镇,但是目前的平燕大军中坚力量却是实实在在的损失惨重。
盛庸本部兵马十去五六,剩下的也都个个带伤,虽然还有一战之力,但士气已经不复存在,守城尚且可以,但若说是出城于燕军野战,那绝对是送死的行为。
而真定的吴杰跟平安两人就更惨了,一场埋伏战打下来,自信满满的吴杰被打成了自闭,到现在还整日恍惚着,真定城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得要平安这个武夫来管理。
上阵杀敌是平安擅长的事情,但要说到统兵作战,这可就不在他的本职工作了。
虽然一样是统兵大将,但平安的真正本事全都在个人勇武上面,他打的仗最多都是亲自带人冲锋陷阵,也正是因此才打下的威名。
眼下吴杰不堪重用,平安一个人肩负着真定城的防御工作,手头上也没有什么可用之人,再加上一群伤残老弱,这真定城看起来是那么的岌岌可危。
不过虽然这两地都是吃了一场大败,朱棣却并没有要立即展开攻城之势。
两次大胜说起来也是侥幸居多,两场莫名其妙的大风吹过,而且都是极其有利于燕军的方向,这事说起来颇有些玄幻的色彩。
但是朱棣却认为这更像是天命所归,老天爷让他取代自己的侄儿作为这大明的皇帝,甚至没准都是先帝在天之灵有眼,才会有着三次的大风相助呢……
可要让朱棣立刻组织攻城,这并非是他本来的意愿,燕军擅长野战而非攻城之战,这差不多已经是天下人尽皆知的事情了。
虽说有两场胜利作为铺垫,但是燕军也并非毫无损失,你在杀人的同时人家也在想办法杀你,就算是埋伏作战也有一个战损比例的。
攻城一事并不可取,朱棣相当不赞成硬碰硬,去拿自己将士血肉换取一座座不一定能够守住的城池,这种事完全划不来好吗。
所以要挑一个好下手又不会有什么太大损失,并且还能对南军造成巨大打击的目标才行,这样才更加符合朱棣的想法。
这几种条件同时出现,看起来十分的苛刻,但实际上朱棣却是早就有了计划,而且实施起来应当是没有什么阻碍。
要说上一次朱棣从南下山东布政司腹地的时候,可不光只是在这边玩来着,虽然聊城的惨败不是一件很光彩的事情,但除了这些朱棣可还有其他的收获。
上一次朱棣派谭渊带着数千轻骑绕袭大名,焚毁了南军无数粮船,这也是现在盛庸等人比较缺粮的主要原因之一。
虽然谭渊战死了,但他在之前却给朱棣带来的不少重要的情报,就比如说在朝廷粮道上的防守情况,看似十分关键的粮道戒备居然相当松懈,也不知道具体是怎么一回事。
但朱棣事后也多次派人秘密的探查过,发现谭渊探知的情报竟然是真是存在的,没有半分的虚假,也就是可以说,朱棣只要盯准了这南军的粮草下手,那么成功的概率绝对不是一个小数。
眼下德州城坚守不战,真定城龟缩不出,朱棣又不想要去攻城浪费兵力,那么就只有降目光放在粮道上这一个点了。
不过首先还是要找一个可以安心驻扎的地方,总不能在随便的扎根在野外吧,这种时刻面临两处敌人中间的地方,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驻扎所在。
所以朱棣马不停蹄的继续南下,没有理会身后的盛庸跟平安,现实经过顺德,广平,然后一眼便看中了大名城,命令燕军驻扎此地。
大名的守军哪里有什么抵抗的意识,再说了,眼下很多郡县都认为这是老朱家的内部矛盾,投降朱棣也没什么心里障碍,反正都是姓朱的做主。
而大名城自然也没有什么强大的军事力量驻守,单靠守军想要和朱棣抗衡,那基本上是拿着鸡蛋碰石头。
不想去打德州不代表朱棣打不下来一个大名城,老老实实的投降对大家都有好处。
占据了大名,正好是扼住了此间朝廷水路上的运粮通道,这样一来盛庸等人便失去了一个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