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六章 一时难分上下(1/2)
谭渊是死了,但是他并非死的毫无价值可言,而是给了朱棣看出了一个能够发挥的机会和空间,说是为了他报仇也好,是为了战场走向胜败也罢,朱棣怎么都要抓住这个就在眼前的机会才是,放手错过那才叫对不起谭渊的牺牲啊。x23u
合围之势难成也一样很难散去,虽说是完成了任务杀掉谭渊,庄得身上记一份功劳,事后必然少不了赏赐。
但眼下南军的调动却出现了点问题,不合时宜的地方,没有安排清楚替补的人手,朱棣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破绽机会所在。
当即放弃了这左翼的阵地,集结朱能一部的骑兵,连带着他自己所率领的一万精骑,直接朝着南军阵型的破绽地方冲击而去。
破绽所在,自然是没有注意防备的,也是盛庸根本就来不及改变阻止,直接是让朱棣看准了此处发起进攻。
骑兵冲锋之下,又是薄弱的地方,直接将此间南军的阵型给冲散冲碎了。
原本还列阵应敌的南军将士们瞬间变得有些混乱,虽然各部的指挥仍在,但是这军阵被朱棣拦腰截断,又岂是那么容易就重整恢复过来的。
正是趁此机会,燕军大肆冲杀颇有斩获,甚至朱能还顺手将敌将庄得的首级给摘了,也算是告慰谭渊在天之灵了吧。
这场战斗打了整整一天,从太阳初升到日落西斜暮色深沉,眼见天黑已经不适合继续作战下去,双方主将不约而同的收兵休战。
此间战斗,虽说是试探之举,但燕军这边带着洗清聊城惨败的耻辱奋发而战,南军一方自然也差不到哪去,双方一时间打出了真火。
表面上看似为试探,但实际上下手谁也不会留情,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燕军折损大将谭渊,南军也一样损失了庄得,可以说谁都没有占了便宜,也自然就称不上谁胜谁败的问题了。
再说了,这只不过是此间战场之上的一次交锋罢了,真正的作战还没有展开,第一手的作战完全没有让双方发挥全部实力的意思,而且朱棣也并没有发现能够一举击溃南军的机会,所以罢兵亦是不错的选择。
可说是没有发现什么,但其中所潜藏的信息却不是那么简简单单的。
没有发现才是最大的发现,听起来好像是自相矛盾的一句话,但在朱棣眼里,他却是实实在在看出了盛庸的斤两。
那些所谓的陷阱部署就算了,这是朱棣一早就观察出来的,并不值得什么过多的关注。
但今日一战,朱棣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出盛庸还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所谓合围之势斩杀谭渊,那也不过是谭渊自己疏忽送死的结果罢了,到最后还不是给朱棣找到了机会反杀回来,一点都没有赚到。
被燕军杀到自己的阵地之前,双方将领的战损还是一比一的,这其实已经算是盛庸小小的输了一阵……
可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也并不代表盛庸就一定有什么缺陷所在,反而这军阵部署在朱棣眼里还挺不错的。
表面上看起来平常无奇,但实际上却十分的缜密,花里胡哨的东西很少,或者说盛庸也不会这些,反而更像是那种稳扎稳打的营盘,步步环扣处理起来还蛮棘手的。
眼下局势,朱棣清楚,双方下一次交战,他也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办法来迅速击溃南军的阵营。
双方这一次比拼的话或许就是真真正正的硬实力了,士卒们的勇武战意,将军们的指挥调度个人武力等因素,都是有可能决定战场胜负走向的关键。
没有什么阴谋诡计,没有什么算计手段,就是硬碰硬的交锋对战,毫无半点花里胡哨的玩应。
唯一多出来的也就是那些个火器强弩了,这一点只要注意的好,完美的将其避开,那自然就是没什么威胁性可言,剩下的就是双方士卒将士们真刀真枪的拼杀了……
第二天一早,休息了一晚上的燕军将士们就已经迫不及待的准备战斗了,一雪前耻是一方面,击败敌人所带来的荣耀更是值得他们为之奋力拼杀的原因。
燕军和南军之间,讲和的情况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到底谁是站到最后的那个胜利者,这就要看谁能先将敌人给击倒了。
在各部将领统率之下,朱能,丘福等人毫不犹豫的率军冲杀出阵,转眼之间就和南军交上手了,双方的将士刀兵相击很快便打成了一团。
燕军悍勇,还带着一份雪洗前耻的动力,虽然在人数上有些劣势,但个体的战斗力再加上七七八八的格外因素,使得燕军在交战的时候占据了一分上风。
可这点优势在朱棣眼里却完全不值得一提,他此战稳坐中军指挥调度,原本想的是尽快攻破南军的阵地凿穿他们,然而一举将盛庸所部击败携大胜南下。
但没想到朱棣希望看到的大优势场面却并没有出现,反而仅仅只是有那么一点的优势,虽然一样可以影响到双方最后的胜败,但肯定不会在短时间内有结果的。
一直胶着下去并不符合朱棣的想法,也对燕军而言毫无半分的利处。
要知道真定方面还有数万敌军在,朝廷勇将平安这时候说不定都已经出发来支援盛庸所部了。
如果等到平安赶到武邑县,那燕军的这点优势自当不复存在,朱棣再想要击败盛庸的大军,可就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去了。
所以,必须要尽快结束这场战斗,而且还是要以己方大胜为结果才行,不然此次南下恐怕又将要无功而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