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章 杀戮不止(1/2)
大明冬日国宴上,颖国公杀儿子自刎于殿前,场面之血腥人人闻之变色。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大明朝皇帝陛下朱元璋血腥手段的开始。
为了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的稳定,为了将来大明朝局的平稳,为了朱明江山的安泰。
朱元璋不会停下自己的杀戮,也不会让自己的双手干净下去,他的罪恶多一些无所谓,本就是半只脚踏入棺材的人了,多带走一些对将来的大明而言便多一分干净。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任凭他下手,或许难逃一死,或许自己前路断绝,性格刚烈的人向来不在少数,拼死的反抗往往更令人侧目。
继颖国公傅友德之后,大明开国侯爵,以悍勇无双杀敌百战为名,双刀翻舞之间取敌首级的王弼自杀于家中。
也许他是因为悲痛,因为感念傅友德的自刎,也许是因为前路已死没有生机,这位战场上刀斧加身都不皱眉头一下的铁血汉子,这位双刀有名对战斩将无双的一代猛人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却身死于自己杀敌的那两把镔铁双刀之下。
或许他曾经斩杀的那些敌将直到这个消息会感到错愕,因为那个杀人不眨眼的凶汉居然死的如此憋屈,愧对了那些被他斩杀之人,也亏了他的那两把双刀。
但在王弼自己看来了,也许这是注定的结果,不愿意被朱元璋施以手段的他,选择了和傅友德一样的死法。
如果说傅友德死是让朱元璋感到了一丝错愕和惊讶,因为他没有料到傅友德居然如此刚烈,如此选择。
那么王弼的死便是彻底刺激到了朱元璋那已经紧绷到界点的神经。
一个自杀或许是意外,那第二个自杀更多的像是对皇权的一直藐视和不屑,这会令朱元璋更加愤怒,但未尝不是让朱元璋束手束脚的原因。
也许是怕后世的评价吧,也许是担心对后代子孙的影响,朱元璋在王弼自杀之后确实平静了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可能就是和王弼一辈的武人最后的喘息时间了。
没有人会认为朱元璋退缩了,没有人会认为他害怕了,因为大明的皇帝从来不知道畏惧为何物,开国之君主朱元璋从来不清楚什么叫做退缩。
也许他会保守,也许会改变战术,但是在对陈友谅,对张士诚,对蒙元朝廷乃至王保保之时也从来没有真正的胆怯过,又何况如今了。
现在只是朱元璋自己主动停手了而已,但却并不代表整件事情的结束。
杀戮也许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但却是最有效率也最管用的办法,没有之一。
连续的勋爵身死,牵连凉国公蓝玉一案,自杀的一些,消失的一些,大明朝堂之上的局势愈发的变得诡异莫测。
事情不但没有因为朱元璋的停手而变得消散,反而更加感觉强烈了许多,也让人更加的担心。
或许下一个死的就是他们自己,或许将来又会出现一个红玉案,白玉案之类的,只要朱元璋认为大明将来的隐患威胁没有消除干净,那么悬在所有人头上的那把屠刀就不会真正的消失。
这一次不仅是武人勋贵一方了,就连文人一系都觉得事情的危险性。
别看下一任帝王皇太孙朱允炆是儒家教育倾向文人,但他可不是朱元璋,也影响不了朱元璋。
更何况朱允炆就不许自己的班底吗,文人和武人在这一刻有什么区别,如其伴兼师长的黄子澄,如那些在朝堂之外的名师宿儒,难保这些人将来不会成为大明的重臣,当中哪些人会飞黄腾达,没有人真正的清楚。
但是所有人都明白一点,那就是现在大明的朝局已经不是什么看透不看透的问题了,而是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在朱元璋的屠刀下活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朝堂之上六部尚书之中除了礼部和工部两个不太重要的衙门以外,其他四部全都没有尚书,甚至连侍郎都有的缺少一人。
这是因为什么,还不是朱元璋杀戮多年的结果,还不是因为就算文人也不一定是安全的。
这一切都和懿文太子的身死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关系,如果当初朱标没有病故,那么大明的朝局何以发展到如此地步,何以出现血淋淋的一年。
哪怕是在冬日庆贺的宴会之上,也让一位国公一家父子三人殒命,这是何等的凄惨,这是何等的悲凉……
侍奉在朱元璋身旁的内侍太监感觉最为清楚,以前的主子爷也许嗜杀也许手段残忍了一些,但那还有一定的限度,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但现在不一样了,自从朱标病故之后,老太监已经很少在朱元璋的脸上能看到笑容,也就是当初选定了朱允炆的时候笑过那么一次,还十分的勉强。
也正是那一天之后,朱元璋的脸色愈发的沉重,身形也越来越苍老,面上的皱纹日益增多,却躲不过他手上的人名。
锦衣卫都指挥使蒋瓛每天进进出出宫城之内,从朱元璋手中接过一份名单便代表着一些人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而这种名单光是老太监看见一天之内就足足有十多张。
死掉的是谁,老太监不知道,他也不打算直到。
现在皇帝陛下如此状态,想要活命就需要保证自己的眼睛是瞎的,耳朵是聋的,甚至必要的时候脑袋也可以不存在。
只有这样才能在宫中活的够久,更何况于侍奉在君主身旁了,须要小心谨慎万分注意。
可是事情的进程却不是谁都能躲过去的,哪怕你再怎么注意也没有办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