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长孙允炆(1/2)
册封朱允炆为皇长孙的消息一砸下来便让大明朝堂一阵沸然,大臣们议论之声迭起不断,为今日突如其来的这则诏令而感到震惊。
当然了,也有人表示此事已经在意料之中了,毕竟当初朱允炆刚从孝陵东赶回京城时便被皇帝陛下召入了宫中,这几天一直都没有出来,这些人纵使探查不到皇宫大内的消息,但是单单从这种情况表现来看,就知道事情绝对没有那么简单。
所以这几日朝中份量足够的大臣们全都将应酬宴请一概推掉,都恢复了原来的状态,因为他们已经预感到了此次太子储君大位之争即将要结束了。
果不其然,朱元璋向来是以不按常理出牌为主,在今日的朝会上还没等下面臣工上奏文书的时候,老朱便命人宣读了诏书,直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确定了储君大位的人选,便是朱标长子朱允炆无疑。
所以那些已近有了几分猜测的大员们表示基本不出意料,反而还有些淡淡的放心,毕竟距离朱标身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国储君还没有做决定实在是有些令人担忧,现在好了,储君大位已定,那么他们也就没有太多的担心了,甚至还颇有些窃喜的意思。
毕竟朱允炆身为懿文太子之长子,在名义上算的是嫡出子孙,继承大统名正言顺,而且这位皇长孙殿下一向是以仁德宽厚为本,与其父亲很是相似,这让朝中文官顿时觉得心里大大的松了口气。
原来他们最中意的继承人朱标突然病故,本以为下一个继承太子大位的人选还不好确定,如果是像朱棣那般的亲王,那对于他们这些文官来讲可绝对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消息,因为一个好武的帝王是绝对不会过重依赖文士的。
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行事作风神似乃父的朱允炆,这已经是他们能确定最好的结果了,不论是名义上还是其个人的能力,都足以让文臣满意。
而另一面的武官更是没有什么意见了,目前作为勋贵之首的颍国公傅友德一直都是和事佬,不论谁当皇帝和他的关联都不大,再者说了他也已经是在给蓝玉做铺垫的时候了,谁都知道目前排在武将次席的凉国公蓝玉是接下来大明武人集团的首脑,这是皇帝陛下亲自为懿文太子挑选的。
本来武人也和文人一样有些担心,毕竟蓝玉和懿文太子之间的牵连太深了,如果换了其他的人继承大明正统皇位,那绝对不可能准许一个和已故前太子交情过深的人做自己麾下武将之首位。
所以蓝玉在这段时间里也是十分紧张的,甚至比那些个文官还要来的更为焦急,因为毕竟大明朝的治理怎么都离不开文臣,而武将可就不一样了,不说年长的,单说往下数的邓镇,李景隆,徐继祖等等都可以上马杀敌带兵出阵,新任帝王完全可以培养自己的班底,而且皇帝陛下一定会给他铲除后患和铺垫前路。
而作为后患中最大的蓝玉自己来说,当然是希望能有一个最合适的人来做大明的继任者,他也不是没有想过朱允炆。
但不管怎么说秦王,晋王,燕王等都还存世,哪能就直接跳过第二代去把大明的储君之位交给第三代的皇孙呢,所以蓝玉也只是想了想而已,并没有抱多大的希望。
可如今这诏令下达之后,他只感觉一阵惊喜扑面而来,原来还真的就选择了朱允炆为下一任储君,这简直对他来说最有利的一个继承人了。
要知道他和朱允炆是什么关系,他可是太子妃的舅父,虽然常氏先于朱标几年过世,如今的太子妃是朱允炆的生母吕氏,但这可不代表他蓝玉和太子之间的联系就断了。
要知道这么多年他旗帜鲜明的支持太子,已经是彻头彻尾的太子朱标一党,又得朱元璋大力栽培为日后朱标武人集团之首脑,那基本上就可以说他蓝玉已经死死地扣上了太子的标志。
可天有不测风云,太子病故让他陷入了茫然状态,如今又新立朱允炆,这才彻底让蓝玉放下了心。
作为朱标一党的他转变为朱允炆一党又有什么难处,父于子之间,虽然隔着一辈,但是蓝玉看来这根本不算什么,所以估算下来自己的位置应当是保住了,哪怕将来做不成武人集团的首领,但凭借着他的功劳和资历,也绝对是在朝堂上数一数二的人物,所以自然是对如今朱允炆被册封皇长孙没有半点的意见。
至于其他的人,那些个原本对储君大位跃跃欲试的各路藩王们,这时候才算是明白过来,原来在他们的父皇眼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他们的存在,或者说是在挑选储君大位的时候就没有将他们列到候选人的名单当中。
那现在既然已近确定了皇长孙,他们自然也不可能出来挑刺找不自在,毕竟他们可怕自己的父皇训斥苛责惩罚,所以在得了消息之后纷纷上朝请求归返各自的封国。
而第一个人便是晋王朱棡了,他早就在京城待够了,要知道京城的晋王府可没有他在太原的王府好,本身心里有没有争储的意思,所以与其在京城里无聊透顶还不如早些回太原去了。
如今既然大事已毕,那他自然也就没有留下的理由了,赶紧收拾行装就等着自己父皇的准许便立刻启程。
朱元璋对此肯定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哪怕朱棡不说他都已经要准备让这些藩王各回各家了,毕竟这么长时间留在京城里已经够了,再任由他们如此难免要多生出一些不必要的事端,所以越早走越好。
而朱棣也正是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