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两个熟人(2/2)
公里。人力不足,又没有工程机械,造价提高,初步预算每公里需要5000大洋,这还是借助了原有大路的部分路基。”350万大洋,先锋军掏得起,关键是人员的不足。当初滇缅公路可是发动了20万民众来修路,那路面上的弹石可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一点点的敲碎的。
另外赵易的公路计划可不止这一条公路,至少还需要一条连接南塔和会晒,甚至到清莱的通道。连接川圹地区的道路也得提前修了,还有靠近越南的桑怒省,没有水运连接,只能依靠公路运输。
“加大移民力度,就算不打算移民的,我们也可以吸纳国内劳工,先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能扩大我们的影响。总有人喜欢我们这里,会留下来的。”赵易决定放大移民数量,有了人才会有一切,“还得需要充分利用机械的力量,没有油料,那就用煤炭,用蒸汽机。国内老旧机器不少,可以充分利用一下。”
国内有足够的人手可以替代机器,降低成本,先锋军这里却需要机器来替代宝贵的人力资源。
“我有这个打算,矿场也得需要加大机械投入,烧煤炭的蒸汽机总比全靠人力效率高一些。”李衡应道,“我已经设计修改了一款大约18马力的锅驼机,烧煤也可以烧柴,能充分利用这里丰富的林木资源。”
在战争一结束,新的战俘就已经开始修路了。一边维修原来的大路,一边勘探更合适的公路路线。
带头勘探的工程师林文英跟先锋军很有缘分。
前世李衡上学时曾经听说过他的事,虽然不是大牛,也是精英一类,死得有些惋惜。
在当初准备野人山之行前,李衡不由递过去了一封信函。当时远隔千山万水,他无力去改变,只能通过一封信扇动一下蝴蝶翅膀。信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说了在林文英出事的某县附近有个铁矿,改变一点他的行程。只要有改变就比原来情况强。谁知还真扇动了林文英原来的人生轨迹,虽然还是西北翻了车,但却没有死去,而只是残了一条胳膊而已。
修养了一年才缓过来的林文英,暂时没工作,被李衡请了过来,负责公路探勘。
和他一样,碰到先锋军后,很多人的人生轨迹都改变了。
余青松遇到的第二个熟人就是这样。
汤飞凡,据说华夏以前最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此时也被先锋军提供的充沛研究资金和设备齐全的研究机构所吸引,答应了和先锋军的合作。
“伍会长也在这里,我等可时常讨教。”汤飞凡提到的伍会长,余青松一听心中也是吃惊。
他明白指的是伍连德,这可是华夏医学界了不起的人物,当初东北的大鼠疫都被控制住,没让华夏遭受一战后的这一波流感灾难。
后世称,伍连德才是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人。
“我来此,是为了青霉素而来。”汤飞凡直接点名来意,现在青霉素已经不是秘密,“先锋军也在组织人员研究青霉素,据说已经有了菌种。”
“青霉素?”余青松虽然不熟悉医药和生物,却也听说过这种比黄金还贵重的神药,听说只有美国人有,没想到先锋军也有了。
“也不知道菌种行不行?”汤飞凡显然是等的时间长了,话才多了,“不过据说有个来自美国的留学生也会来这里,他应该知道的更多。他叫什么来着?哦,对了,他叫樊庆笙。”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