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目标(3/4)
”寥如晨星、难能可贵。他们满足了底层民众对于公道正义的渴求,让百姓相信人间还有正道。在蒙受冤屈时,他们常常会长途跋涉、风餐露宿,选择衙门口等他们想象“清官”可能出现的地方,头顶状纸、跪喊冤枉,等待偶然一现的“青天”的到来。这种对“清官”和“青天”浓郁的感情依赖和深厚的感恩心理,凝结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清官”和“青天”情结,并且深深渗透到民众的内心和骨髓里。这也是直至今天,老百姓还特别“爱”上访的重要原因。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大部分上访者仍然根深蒂固地存有“信上不信下”的观念,认为z的政策和省里的意图都是好的,只是到了下面“歪嘴和尚把经念歪了”。
老百姓们经常拿着上面的政策对照本地z fu的行为,他们相信问题大多出在地方官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村里都是坏人,乡里都是敌人,市里才有好人,省里才有亲人,中*央才是恩人”,以及“上面不批不办,上面一批就办”等等说法,就反映出当前上访民众的这种心理。在“把真实情况告诉上面”的心态驱使之下,底层民众源源不断地奔赴上面寻找支持、要个说法,并希望通过上面往下层层施压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而解放后,拒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与古代社会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这样的传统思想影响依然深刻而久远。
这也是国家建立信访制度的原因之一,当然这也和古代有较大区别,从信访制度的政治定位和社会功能来看,中*央一直把它看做是“密切联系群众”、倾听人民意见、建议和要求,自上而下监督地方官员的重要途径。显然,信访制度是秉承群众路线而来的一种国家制度,而群众路线作为党的基本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一直是国家建立之后政权之合法xing与正当xing的重要基石。
但这样的制度安排在改革开放之后,也遇到了空前的压力,为规范信访秩序、减缓压力,中*央、省里、市里要求“谁家的孩子谁抱回去”、“人要回去,事要解决”,但这项政策在实践当中遭遇到访民顽固的“信上不信下”心理的抵制与消解。
这样做的本意是使地方官员努力减少上访人数,使矛盾消弭于基层之中,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目的。
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异化,一些地方官员仍然怕上访者捅篓子,揭发真相,怕上访者损害官员面子、z fu形象,所以一些地方为了减少上访人数,不是积极化解矛盾,而是采取堵塞的办法,即截访。甚至在一些地方,截访已经形成了一种模式,变得规模化和产业化。
而越是这样,许多上访人员正是摸清了地方z fu害怕信访的心理。所以一直连续越级上访。形成恶xing循环。
要从根本上扭转这样的形势。提高z fu依法施政是减少上访的最根本的举措,尊重上访者的合法诉求,提高信访事项办结率,妥善化解信访积案,深入推进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工作,
市委市z fu对信访和信访接待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对收到的信访信件必须做到件件落实,对于信访接待工作。要求市里以及区县等各级领导必须每月一次安排一次主要领导接访的接待。
陆政东在信访工作的内部会议上强调,要把上访民众当亲人,把接访当作信访的责任和义务,而非“给老百姓办好事”,接访时不能来回踢皮球,该落实到相关部门的相关部门不能推诿,没有具体部门的,则由市里、区县分管信访工作的领导牵头协调落实,对信访工作中的失职、渎职行为……追究有关责任人员的责任,并在一定范围内予以通报。对上访者反映的问题置之不理、或者乱作为不作为的相关部门和负责人要严肃追究追究责任。
并且在接待上提出了具体要求,先了解对方的年龄。大十岁以上的要叫“大叔”、“大妈”,大十岁以下叫“大哥”、“大姐”,小的要叫“兄弟”,态度要热情,客气等等。
通过这样一些措施,力争在本级部门解决上访者反映的“疑难杂症”。
而这还不是陆政东的最终目的,以此作为突破口,由小到大,由浅入深,进而全面推进安新各级各部门的作风,提高各级各部门的施政水平,这才是他的大目标……
安俊义看着坐在不远处正在发言的陆政东,金凯县的这件事罗浮黎是出了头,但显然陆政东是更高明一筹,把这篇文章做得更大,安新,真正属于陆书记的时代看来是即将到来了……
——————————————
通往金凯的公路上,一前一后两辆车快速的行驶着,当两辆车行驶到看得见公路上方一个横匾:“金凯欢迎您”的时候,两辆汽车才开始减速——因为在牌匾之下,停着各se各样的近十辆小车,一群人正站在路边翘首以望,在远处,还有几辆jing车顶上的jing灯还不停的闪烁着,
无疑,这肯定是有主要领导到金凯了,两辆小车慢慢在人群前停下,坐在副驾驶上的人员马上下车打开了后座的车门,出来的赫然是陆政东。
金凯县委书记杨太来赶紧上前两步,握住陆政东的手,陆政东只是淡淡的说了一句:
“下不为例。”
陆政东并不喜欢这样搞,但他也知道,金凯县里这一次不少干部都受到处理,包括两位主要领导都挨了处分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