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节 遍地狼烟 8(1/4)
十二月时,蒋纬国终于可以捧上一杯热茶,气定神闲地等待着最终胜利了,因为远东战场的大局基本上已经尘埃落定了。
伊尔库茨克战场上,南京军第74师不负使命,全师虽然伤亡惨重,但阵地却固若金汤、稳如泰山、坚若磐石,牢不可破地阻挡着苏军的反扑脚步,死死地盘踞着伊城,维持着西伯利亚铁路干线此时被截断的状态,前去增援的南京军第150师大胆而果断地迂回横切向伊城苏军的侧后方,形成威胁苏军侧翼的态势,配合守城的第74师,里应外合,成功地重创了苏军。林海雪原间,南京军奋力厮杀、势不可挡,虽然参战南京军人数只是苏军的三分之一,但却气势如虎地压着苏军打,邱清泉汇报道“即便苏军再增兵二十万,伊城局势也没有问题”;
满洲里战场上,南京军第77、第88、第师在被困在黑西的苏军的西部形成一个巨大的、坚不可摧的“c”字半包围圈,死死地把苏军堵在黑西,先后粉碎了苏军五次突围冲击。被困在黑西的苏军可以说是插翅难飞,叫天不应、叫地不灵,从诺门罕战役开始,远东战争已经持续四个月了,参战的苏军根本就没有携带足够的补给,因为低估中日、盲目乐观,苏军高层在远东战争开始前估计“战争慢者两个月,快者一个月甚至只需半个月就可以结束”,所以苏军完全没做好打持久性、打消耗战的准备,弹药和粮食都只能维持两个月左右,加上西伯利亚铁路干线被南京军切断,孤悬在远东的苏军远东部队更加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实际上,此时的苏军已经弹尽粮绝,中日联军如果一起发动强大攻势,足以摧毁苏军,只不过中日“各怀鬼胎”,谁也不肯死打硬拼,所以都采取转攻为守、围而不打的战术,才使得被围苏军可以苟延残喘至此时而没有全军覆没。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围苏军在粮食供应上逐渐枯竭,陷入食不果腹、饥肠辘辘的艰难处境,覆灭只是早晚的事;
辽宁战场上同样烽烟席卷,东北军和日军打得如火如荼。此战在政治性质上十分奇特,东北军虽然属于中国军队,但他们的行为却是“以下克上”搞出来的,辽宁战事可以说是“中日再战”,但在严格意义上又不算中日再战,因为中方统帅部对日方声称“对此事毫不知情”,东北军只是以“东北地方军”甚至是“中国叛军”的身份与日军交战的。由于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趁虚而入的东北军堪称势如破竹,不但连续拿下锦州、盘锦等多个大型城市,还在12月15日这天一鼓作气地拿下了沈阳,可以说是战果辉煌。收复沈阳,不得不说是“具有历史性巨大意义的伟大胜利”,捷报传来后,举国一片欢腾,当然了,东北军进攻沈阳时,沈阳日军只有区区一个大队,东北军以寡敌众,自然获胜,并且还付出了五倍于日军的伤亡。
“沈阳啊沈阳,八年了,我终于回来了!”步入沈阳的张学良情难自已、喜极而泣。
东北军占领沈阳,不但得到了城内几十万东北平民的支持,还得到了大批的粮食物资以及最宝贵的军械补充,因为沈阳有一座规模极大的兵工厂。该兵工厂的前身是张作霖当年创办的奉天兵工厂和奉天迫击炮厂,原本就是全中国最大乃至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扩建了这两座兵工厂,合并为沈阳兵工厂,使其规模和生产力都更上一层楼,此时,该厂拥有机器一万多部、职员1200多人、工人30000多人,堪称惊人。东北军得到该厂,无异于得到了一座宝藏,实际上,该厂本来就是东北军的,这一点倒是颇有讽刺意味。
不过,东北军的“好日子”也随之戛然而止,因为从黑西战场上抽调部队的日军展开大举反扑。反扑沈阳的日军以第2、第6师团为骨干,总兵力约5万,守城的东北军在兵员人数上比日军还多,但陷入苦战是不可避免的事。12月17日,沈阳战役爆发,五万余攻城日军与六万余守城东北军展开了殊死搏杀,参战的不只是双方军人,还有形形色色的“民兵”,日军有大批武装日侨助战,东北军也有大批东北平民助战,使得沈阳战役的规模被大大增强,一时间,双方打得天昏地暗、山河变色。
蒋纬国对张学良没有见死不救,他采取了一系列“间接而巧妙”的对策。首先,获悉沈阳战场上的日军用炮群猛轰沈阳城后,蒋纬国勃然大怒地向关东军总部提出了“强烈抗议和严重谴责”,他声色俱厉地道“我国政府从来没有放弃东北,也从来不承认所谓的满洲国,东北地区的归属问题,中日也已经有了协议(根据中日结盟的相关协议,中国可以用第三国领土跟日本等价交换东北地区,这个“第三国”指的就是苏联),所以,东北就是中国领土,东北人民就是中国国民,你们用大炮轰击沈阳城,炸死炸死大批沈阳平民,等于变相地杀害我国国民,简直岂有此理!这是赤裸裸地践踏联盟条约!贵方必须立刻停止此等令我国无法容忍的行为!否则,我国会采取一切措施进行回击!”对于蒋纬国的抗议、谴责以及“警告”,日军高层又气又怒但又无可奈何。蒋纬国的意思是这样的:你们日军可以消灭东北军,但是,不得伤害东北平民。这套冠冕堂皇的说辞的内在含义根本是昭然若揭:日军在攻杀东北军时不可以动用机群炮群等会大规模误伤东北平民的重武器,自然而然,东北军也得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