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节 远东烽烟 2(3/4)
军统帅部决定把这五个军整编成“苏联红军第1集团军”,将其快速扩充为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多兵种合成的大兵团。经过整顿和扩充,该集团军下辖部队包括27个步兵师、6个骑兵师、7个机械化步兵旅、10个摩托化步兵师、7个装甲旅、7个坦克旅、3个空降兵旅、4个机枪旅、12个炮兵团、7个反坦克炮营、6个防空营等,总兵力超过40万人;苏军动用西伯利亚铁路干线昼夜不停地运送着大量的军械、物资、人员,包括超过5万吨炮弹、超过2万吨炸弹、超过3万吨燃料、超过8万吨粮食、5000多辆汽车、1000多辆坦克、800多辆装甲车、1200多门火炮、1000多架飞机等(需要注意的是,苏军部队的番号和实力都有着很大的水分,苏军一个师其实只有七八千人,一个旅只有三千来人,至于所谓“装甲旅”“坦克旅”,坦克实际数量并不多,坦克多一点就叫做“坦克旅”,坦克少一点就叫做“装甲旅”,苏军搞出这么多的部队番号以及看上去这么“厉害”的番号,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吓唬人”。)。除了苏军,还有伪蒙军(指外蒙古伪军,跟内蒙古伪军不同,因为主子不一样,前者是苏联人,后者是日本人)几个师、四五万兵力协同苏军作战(实际上完全听命于苏军指挥)。
整场战役的总指挥以及第1集团军司令员是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第1集团军核心第57军的军长是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中将(朱可夫此时的军衔是“军级”,中将级别)。
斯大林给布柳赫尔、朱可夫等前线苏军高级将领的指示是:速战速决,闪电般地占领黑龙江省和吉林省。
斯大林之所以下达这个指示,因为他清醒地知道他的这个决定是一次铤而走险的冒险,成功了,苏联远东的安全局势会大大好转,失败了,则后果不堪设想。如何成功?如何避免失败?唯一的办法就是“速战速决”,第一,不能陷入持久战,否则会消耗苏联的国力军力,还会让苏联当局被这场战事给纠缠住,从而分身乏术,让德国等苏联的敌对国趁机有空子钻;第二,此战的要诀就是一个“快”字,要在世界各大国回过神来之前,战局就已经尘埃落定,远东新局势就已经生米煮成熟饭了,到时候,世界各大国也无话可说,无法采取及时的对策,只能默认苏联重新掌握远东局势的支配权和主导权。换句话说,苏联需要“先斩后奏”效果。
苏军曾跟日军交过手,就是上次的张鼓峰事件,那场局部冲突以苏军大获全胜、日军忍让后退而结束。日军这么做,是因为担心陷入中苏合击、腹背受敌的处境里,所以让步了,但日军的“软弱”以及苏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苏军高层,继而使得苏军高层轻视日本军队,认为日军是“只能在中国战场上耀武扬威的二三流军队”,对此次一举击败日军充满了信心。
对于斯大林的这个指示,布柳赫尔和朱可夫产生了不同的见解。布柳赫尔认为:苏军的目的是明确的,但任务是艰难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总面积超过70万平方公里(黑吉二省此时的版图跟后世有很大不同),日军在满洲的兵力超过10万,还有很多的潜在兵源和后续援军,并且还有十余万伪满军助战,所以,想要速战速决地解决二三十万敌军并占领七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军必须要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就好像一把弓,必须要拉到最大,厚积薄发,才能一下子爆发出最大的攻击力和攻击力。因此,布柳赫尔打算在9月中旬发动攻击,那时候,苏军的军械、物资、兵员才会全部到位。
朱可夫不这么认为,他的看法是:苏军原本在远东的部队用于防备日军或中国军队或中日联军基本上还是够的,但用于进攻是十分不足的,所以要进行极大的补充和加强,但是,苏军在远东本地没有军械、物资、兵员进行补充,需要的军械、物资、兵员要通过西伯利亚铁路干线从东欧地区万里迢迢地运过来,路程如此之远,东西如此之多,动静之大可想而知,日本人不是瞎子或聋子,肯定会察觉到,继而打草惊蛇,苏军厉兵秣马,日军也会整军备战,如此一来,等苏军准备充分、正式开战时,日军已经有了防备和准备,苏军还怎么速战速决?
“朱可夫同志,你说的对。”布柳赫尔点点头,“按照你的意思呢?”
朱可夫语气坚定地道:“司令员同志,我认为,我们必须提前发动攻击!”
“提前发动攻击?”布柳赫尔十分吃惊,“可我们还没有准备好啊?”
“这一点不重要。”朱可夫认真地分析道,“斯大林同志命令我们速战速决,问题是,多久解决战事才算速战速决?三天五天肯定不可能!根据我的预测,短者一个月,长者起码两个月。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差,现在就发动进攻,虽然我们只准备好了一半,但不要紧,一半准备充足的部队已经有能力开战了,至于另一半,可以在战事期间一边等着后续军械、物资到位后一边陆续上战场。”
“这样子...未免冒险。”布柳赫尔有些迟疑。
“不冒险。”朱可夫显得胸有成竹,“我们战事第一步不是打进攻战,而是打聚歼战。先挑起局部冲突,吸引日军主力过来,然后集中优势力量、一气呵成地吃掉日军主力,这样,满洲境内日军实力大损,而日军后续部队还在路上,我军自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