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节 战城 3(1/5)
“弟兄们!拼啦!”胡琏挥汗如雨地大吼着,亲自端着一支冲锋枪也投入厮杀。当然了,胡琏并非只知道“死战到底”,他很有头脑,汤山镇战事已经是一场犬牙交错、不分敌我的大混战,他虽然没能力阻止全军都陷入混战,但及时地阻止了他的813团被混战漩涡卷进去。813团官兵们在胡琏指挥下,分工明确地组成一支支连排级突击队,队伍里,前排队员手持冲锋枪或轻机枪等自动火器负责开路,后排队员只顾把手榴弹越过前面人的头顶不断地扔出去,这种各司其职的作战方式很有效,并且胡琏严厉命令本团官兵不得进入混战圈内,只在圈外剿杀日军、阻击日军,同时还不许单打独斗,既有力地增援了友军,又避免本团被消耗。
“团座!你快看!”几名贴身保护胡琏的卫兵们声音惊愕地呼喊着并直向镇外远处。
胡琏急忙举目眺望,他看到一排密密麻麻的车灯光柱正在轰隆声中呼啸而来。刚刚看第一眼,胡琏就明白了。
坦克,大批的日军坦克,汇聚成一支装甲集群,排山倒海地冲击向汤山镇。
论起战略,日军里以石原莞尔为翘楚,论起战术,日军里则以冈村宁次为魁首。对此,蒋纬国是最清楚的,毕竟此时的冈村宁次只是日军的一个中将师团长,位置不低,但也不算特别高,还没有彻底地“崭露头角”,因此国军高层们都还没有注意到冈村宁次这个在原先历史上最终会统领百万侵华大军的“支那派遣军总司令官”,只有蒋纬国对冈村宁次的能力是真正地了然于心。冈村宁次在战术上究竟有多厉害呢?原先历史上的南昌会战是最能证明这一点的。南昌会战,中国军队共有4个集团军、20余万大军,并且还有三条大河可作为守卫南昌的天然屏障,冈村宁城是怎么攻城的呢?他采用了两大措施,一是力排众议地重用第师团这两个先前连吃败仗并因此而被轻视贬低的部队作为主力,这两个师团因此而奋发图强、顽强战斗,最终不负众望、完成任务;二是在只有区区3公里宽的突破口上集中了250多门重炮、130多辆坦克、100多架飞机进行重点突破,最终只用七天时间就攻占了南昌城。要知道,这种战术其实就是闪击战,并且冈村宁次玩闪击战比德国提前半年,光凭这一点,冈村宁次足以跻身名将行列。南昌会战,因为冈村宁次的指挥,日军势如破竹、大获全胜,国军丧师失地、一败涂地,日军在此战中死亡2200余人,国军死伤5.2万余人,其中,死亡4.3万余人。该数据可谓惨不忍睹,首先,中日军人死亡比例高达19比1;其次,中国军人死亡者占伤亡者总数82.7,由此可见中国军队的后勤保障、医疗水平是何等低劣。
坦克,是英国人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之所以会被发明,自然是因为“战争是科技的催化剂”的结果。上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与英法联军在西欧战场上遍地挖战壕工事,双方一边都用堑壕、铁丝网、机枪群组成了一个个抵挡对方的防御阵地,一边又绞尽脑汁地想要突破对方的防御阵地,德国人因此而大规模地使用毒气弹,又发明了巴黎大炮,英国人则因此而发明了坦克。如何使用坦克?这就考验到各国军事家的战术头脑了。此时大部分的国家都把坦克跟步兵混编在一起,把坦克作为援助步兵的移动火力碉堡,包括日本军队在内,德国人则独具匠心地把大量坦克组建成专门的装甲部队,展开无往不利的闪击战。在原先历史上,古德里安虽是“闪击战之父”,但他只能说是第二个,因为第一个是冈村宁次,冈村宁次比古德里安提前半年就在实战里用上了闪击战,当然了,日本的国力军力都远不如德国,所以日本陆军不可能有德国那么多、那么强的坦克,所以冈村宁次也只能玩玩小型的闪击战,并且冈村宁次的闪击战思维也不如古德里安那么成熟和完善,但不得不承认,他确实很厉害。
南京军在南京城外用大量的堑壕、铁丝网、地雷阵、机枪群组成了一道道坚不可摧的防御战线,实际上,这就是上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翻版,由于日军此时的战力水平等同于上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法德军队,所以南京军使用这种“已经过时二十年的战术”照样可以让日军举步维艰、裹足不前。为了破解南京军的这种战术,冈村中将在养伤期间绞尽脑汁地反复研究上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欧洲战场,毕竟两者太相似了,思考过程中,他受到两大启发,一是英国人在上次世界大战期间使用的坦克突破战术,二是蒋纬国曾经在平津战场上、淞沪战场上都玩过的“小型闪击战”。
蒋纬国给这个时空带来各种错综复杂的“蝴蝶效应”,比如闪击战,此时世界上第一个搞闪击战的就是蒋纬国,他曾在平津战场上、淞沪战场上不止一次把他手里为数不多的德国坦克集中成一支机械化突击力量对日军施行凶猛打击,他最惯用的就是用坦克群突袭日军的炮群阵地,还用该战术打掉了第101师团的师团部,自然而然的,作为战术高手的冈村中将不可避免地、极其敏锐地注意到了蒋纬国的这种“创新战术”,继而进行“师夷长技以制夷”。冈村中将的战术就是:面对南京军的堑壕防线,日军在突破点上集中大批飞机、火炮、坦克,先进行火海打击,然后用坦克群一拥而上,撕裂南京军的防线,同时掩护后续步兵进行突破。日军步兵人群的“人海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